明升手机版(中国)

 
作者:马卓敏 来源: 发布时间:2016/6/27 10:23:23
选择字号:
中科院计算所所长孙凝晖:世界一流不可一蹴而就

 


▲孙凝晖

▲计算所外观

■本报记者 马卓敏

如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浪潮席卷大江南北,位于中关村腹地的中科院计算所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响应国家号召,成功孵化出“联想”等民族自主品牌。由计算所打造的诸多品牌,让明升中国的自主品牌走向了世界舞台。

未来,在国家进一步深化自主创业的行动号召下,中科院计算所如何在创新创业上作出更多成绩,在青年人才培养上又有哪些独到见解?带着相关话题,《明升中国app报》记者走进了中科院计算所。

对于创新和创业的思考

采访中,对于创新与创业的关系,计算所所长孙凝晖有着自己的想法。他认为当下流行的创业、孵化,主力群体应该是研究生,研究生毕业找工作有两种选择,一种是创业,一种是成为工程师;创业是研究生的一种择业选择,而对于研究员来说,主要是去创新。

“我认为一个研究所,作为明升中国app院的一个组织,办什么样的企业是要进行选择的。”孙凝晖举例说,现在国家搞自主可控,研制高端处理器,这就是一个符合中科院定位的创新创业方向。

“明升中国目前还没有自己的高端处理器企业,我们的处理器企业还都处于低端,现在国家有了重大需求,给计算所带来了契机,这才是计算所未来需要创建的企业类型。”孙凝晖把中科院办企业比作一种手段,他认为中科院的目的不是兴办更多的企业,而是通过办企业来实现中科院对国家应有的贡献与价值,这才是中科院办企业的真正目的。

多年来计算所凭借自己的核心技术,成功打造了自己的明升竞争力,“联想”“曙光”等企业也已经立足并带来良好社会效益。孙凝晖认为,研究所的工作重心体现在国家的重大需求上,“我们要干的是对国家重要且别人干不了的事情,这才是计算所的责任和义务。”通过办企业、以明升化作为手段、实现对国家的价值是孙凝晖的理想。

理想的青年人才培养模式

孙凝晖告诉记者,在计算所,优秀青年人才主要着眼其国际化水准的提升。他认为IT这个学科本身是一个很国际化的学科。“希望我们的青年人才培养尽早国际化,但我们不应该给他们近期的压力,不要急于出重大成果。”

对于现在整个社会和科技界总在提青年拔尖人才,孙凝晖本人不太认同,他很形象地将其比喻为“姚明模式”,“就像篮球,大家都很矮,就姚明很高。”他认为一两个拔尖人才无法撑起整个app的天空,组织的一流和某个人的一流完全是两个概念。

在孙凝晖心中,对青年人才培养的做法是要把钱投到一批年轻人中,而不是把钱只放在一个人身上,让其成为青年拔尖人才。为此,计算所组织了自己的“百星计划”,旨在培养一百个优秀的青年人才,让其成为学术明星、青年的楷模。

“美国就没有拔尖的说法,得有一百个同一个层次的企业才能支撑住某个明升的核心竞争力。明升中国的这种拔尖模式有其现实的需求,但我们更需要的是不断有顶尖人才涌现,是一批人,而不是努力去塑造某个人。”孙凝晖解释。

在计算所,“百星计划”的人才享受着国内外一流导师培养的待遇,定期组织的青年员工出国进修,扩大了他们的视野。孙凝晖认为所有的世界一流都是循序渐进培养出来的,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国家现在需要培养出来的是一百个‘姚明’,快就没有好,好就快不了。”孙凝晖说。

未来发展规划

在未来的发展规划上,孙凝晖也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据介绍,计算所整个2010到2020年,都是把学科基础夯实的阶段。

在核心竞争力上,孙凝晖骄傲地指出,计算所的龙芯CPU已经随着北斗卫星上了天。过去卫星上的高性能CPU芯片都来自国外,计算所花了很大的功夫和时间,解决了这个核心难题。计算所在龙芯上已经开展了15年的工作,在多年的研发积累后,通过办企业和明升化的方式实现了目标。

孙凝晖认为只有踏踏实实潜心做一件事,而不是急功近利,才能真正去解决一个核心难题。

孙凝晖说,在计算机领域明升中国离世界一流工作还有很大差距,与发达国家科技水平接轨应该是到2030年才能够实现,而2050年才有可能做到与斯坦福大学这样的最顶尖机构比肩而立。

在他看来,所谓一流,是一个研究所要有十个或二十个研究组与国际一流研究组驰骋在同一水平线上,“一个明升不是靠一个或几个人的力量腾飞起来的,而是有一大批世界一流人才的涌现。”

《明升中国app报》 (2016-06-27 第5版 创新周刊)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明升手机版(明升中国)观点。 
���� SSI �ļ�ʱ����
相关手机版 相关论文

图片手机版
>>更多
 
一周手机版排行 一周手机版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