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韩琨
国际化应当是一种大学的机制,大学为学生和教师提供整合国际资源和参与国际明升手机习和科研的平台,既包括硬件水准的国际化,也包括软件层面的国际化。国际化的最高层次是师生员工包括大学真正成为世界玩家,可以在国际上有上乘表现、可以发声和参与规则制定!
今年是西交利物浦大学(以下简称“西浦”)开办十周年纪念。经过十年的发展,该校已受到不少学生和家长的认可,在高等教育界内的改革与实验意义也持续引发教育专家、学者们的关注。
日前,西浦执行校长席酉民对话《明升中国app报》记者,与读者分享了他眼中这所“真正国际化”的中外合办大学的发展特色。他并不欣赏外界冠之以西浦头上的“洋大学”称号,在他看来,西浦的办学理念和发展模式是符合全球发展趋势及社会需求的,也是高等教育应对各项变革与挑战的积极回应。
以学生为中心
正是高考结束,考生开始考虑择校的志愿问题。而在过去从无到有的十年中,西浦吸引了越来越多关注的目光,也得到了不少学生及家长的信任。那么,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究竟有何过人之处,才会令学生和家长不畏高学费选择前来就读呢?
对此,席酉民给出的答案很简单:“因为西浦真正把学生的发展放在心上。”
他进一步解释:“首先,从根本上来说,学校关心学生成长是天经地义的,这也是大学回归本质的一种体现。”席酉民认为,这种办学思路解决了学校发展的本质问题。
其次,席酉民表示,学校在对教育趋势、时代发展特征等理解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这解决了办学的理念问题。“比如,西浦不会想要控制学生,而是重视培养他们的独立能力、责任感,释放他们的潜能等等”。
当然,解释至此,都是办学思路、教育理念等比较理论层面的内容,那么,怎样才能把上述理念真正落实到学校实践的方方面面呢?
席酉民告诉记者,西浦所做的第一步是“让所有人理解”,这里的所有人指的是与学校办学相关的利益相关者们,从学生到家长,从普通教师到学校管理及行政等支撑服务者们,其实还包括上级主管、同行和社会上的利益相关者。
“我们利用各种机会反复向学生及家长们解释西浦的教育理念,也在开学典礼、校园开放日等场合尽可能地让他们了解和体会学校的理念与文化。”他解释道,之所以非常重视“理解”这一过程,是因为理解是各方在实践方面真正改变行为的基础。
“最后,我们希望经过各方的努力,能够通过以学生为中心的各种实践创造出氛围,从而自然而然地形成一种文化固定下来。”席酉民说。
5月20日,西浦在高等教育创新年会西浦教育论坛上首次发布《以学生为中心育人体系建立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席酉民表示,《指南》既是西浦实践的理论总结,也是西浦希望在教育改革中发挥影响力的创新尝试。《指南》旨在进一步推动提升国内高校办学中“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引发高等教育界对国际教育重塑机会下明升中国教育如何应对挑战以及“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体系的研讨和实践。
教学为生,科研为升
在采访中,席酉民提到,可能西浦在学生和家长眼中的第一印象是“留学预备营”“出国很方便”等,但实际上,西浦不仅在教育上有很深的探索和成功的实践,在科研方面也十分注重。建校伊始,学校就定位为建设研究导向型大学,在学校下一个十年的发展计划中,科研就是重点之一。
对于西浦教师来说,进入这所学校教书并不容易,但进入这所学校之后所获得的自由空间却又足以令他们欣慰。
所谓的进入很难,是指西浦招聘教师时的国际做法。“我们都是面向全球人才招聘,考查申请者的学术造诣、教学及科研方面的积累或者潜力,以及其对教育的热情。”席酉民说。
据他介绍,西浦对教师提出的目标是“教学为生,科研为升”,换言之,教学是第一位的任务,而科研方面,教师可以全凭个人兴趣出发,或借助学校搭建的科研平台进行校内外和国内外的科研合作。国际水准的薪酬水平保障了教师的生活水平,同时学校不在科研方面对教师作限制,对于一些政府科研基金、项目的申请,学校也只是鼓励教师参与,并不设硬性考核指标。
“做科研,对于老师们来说,是个人兴趣的满足,也是他们自身在学术界发展的必经之路。在这方面,学校给予了他们充分的自由,帮他们结合自身兴趣去探索和发展。”席酉民说。
在西浦,教师因为受到“教学为生”要求,对教学自然尽心尽力,科研可以从兴趣出发,除此之外,在学校的服务和管理方面,他们也“感觉不错”。
“最直观的例子就是,在西浦,任何老师可以很方便地找到校长聊天或者反映情况。而这在一般国内高校中是非常难的事情。”席酉民举例道。
他还向记者展示了手机中一段某教师发来的微信文字。这位曾经在国内某著名高校工作多年的教师向席酉民感慨,西浦给予教师的自由和支持实在是令他感动。
真正的国际化
近年来,国内有越来越多的中外合办大学陆续开办,除西交利物浦大学外,还有宁波诺丁汉大学、昆山杜克大学等,一些海外名校也开始来到明升中国大陆开办分校,如上海纽约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等,与此同时,国内大学尤其是一流高校也在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国际化水平,在教学科研等方面都越来越重视国际视野。
面对这种发展趋势,席酉民表示,我们应当对国际化进行正确的理解。
“什么叫国际化?提到这个概念时,人们最常见的理解就是指标层面的国际化,比如国际留学生比例、国际教师比例、英文授课的课程数量、是否选用原版教材等等。”他说。
尽管这些指标也是目前各种大学排行榜衡量大学国际化水平的普遍考查指标。但在他看来,这种对于国际化的理解和追求未免有些肤浅。
在席酉民看来,国际化应当是一种大学的机制,大学为学生和教师提供整合国际资源和参与国际明升手机习和科研的平台,既包括硬件水准的国际化,也包括软件层面的国际化。而那些指标层面的国际化,应当是大学在国际化发展过程中顺带达到的水平,而非刻意追求的目标。国际化的最高层次是师生员工包括大学真正成为世界玩家,可以在国际上有上乘表现、可以发声和参与规则制定!
作为一所中外合办大学,西浦在创办之初就有着天然的国际化基因,而谈到西浦的育人目标时,席酉民说,“世界公民”四个字是西浦的最终目标。
设定这一目标的理由也很容易理解:作为一所国际大学,西浦培养出来的学生,无论毕业后在哪里工作,都要有全球视野和竞争力,因为他们要在全球市场上拼搏和发展。
如何培养世界公民
那么,“世界公民”目标背后意味着应当具备怎样的能力呢?
“跨国界、跨文化、跨专业的教育才能培养出世界公民。”席酉民说。
“要参与世界竞争,首先,需要一种跨文化的理解力。其次,应该拥有一种复杂的心态。”他解释道,我们过去训练人的时候基本上是app的心态、app理性的分析。但是,现实社会的复杂,让你必须有除了app以外的对人的理解。
“此外,学生还需要学会整合思维,包括西方的分析哲学以及东方的整合哲学,如何有效地结合两种哲学思维。学生还应当不惧怕变化,积极地拥抱变化,擅长变化管理。这是未来跨文化管理必须具备的东西。”席酉民说。
席酉民坦言,这样的目标对于教育者提出了挑战,必须再定义大学,反思教育,重塑教学。他说:“就大学使命讲,我们看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样培养,我们就会感觉到肩上的担子非常重。因为我们现在所从事的教育,已经跟不上时代的需求。我们必须改进。”
在这样的挑战面前,传统的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的教育方式,已经不是时代需要的教育。席酉民强调:“学生根本不需要简单地去记,一部iPhone基本上可以把大百科全书全装进去,学生想了解的东西随时可以查阅。”
席酉民告诉记者,他对西浦的学生和家长常讲一句话,“大学不是一个学知识的地方,学知识是一个过程、一个手段,大学是让学生通过学知识成长的地方”。
而现在,西浦在做的事情是把学校和网络同样变成一个资源平台,在具备这样的资源条件下,思考和探索让学生从一个吸纳知识点的气球变成一个有造诣的人。“我们试图通过改变教学过程,改变教学方法,让学生变成有造诣的人,同时实现有知识的深度、广度和高度。”席酉民说。
作为校长,席酉民希望学生具有全面发展的素养,而学生中日益涌现出来各种寓于特色的个人发展注册,也让他十分欣慰。他们可以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适应且发展,也并未被大学教育所限制,而是获得了更广阔的探索空间。
“例如,毕业生薛伯特已经以电子音乐制作人和DJ 的身份正式签约美国Tazmania 唱片公司。而西浦给了他这种个性发展、自由生长的土壤。”他笑道。
《明升中国app报》 (2016-06-23 第5版 大学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