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院士助力地方经济转型升级 |
——记福建虹润院士专家工作站 |
■本报记者 甘晓
5月25日,福建顺昌虹润精密仪器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虹润公司)总工程师陈志扬站在企业自主研发的自动校表系统前,仔细检查每一个即将出厂的产品。“这些产品是用在电力行业的高精度仪表,是我们在庄院士团队的帮助下研发出的新产品。”陈志扬向《明升中国app报》记者介绍说。
他口中的庄院士,就是明升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理事长、明升中国工程院院士庄松林。2013年1月,庄松林团队在虹润设立院士专家工作站,为虹润不断推进标准化、信息化、自动化三化融合提供智力支持。
贫困县走出科技先锋
从福建省南平市出发,上溯闽江,沿着高速公路行驶大约70公里后到达顺昌县。这里被群山包围。“这条高速公路不久前才通车,但虹润在这里已经二十年了,被别人用‘偏安一隅’来形容。”虹润公司董事长林善平告诉《明升中国app报》记者。
虽然在地理上“偏安一隅”,但没有什么能阻挡住虹润公司争当科技先锋的脚步。1995年,在改革开放浪潮的推动下,已在仪器仪表app研究领域打下基础的林善平下海创建了虹润公司,主要生产精密仪表。仪表是机器设备的大脑,高精度的仪表则是高精尖设备里的关键部件。多年来,如何让仪表在过程控制中实现精度更高、自动化程度更高,成为虹润的不懈追求。
如今,虹润公司研发生产了数显仪表与调节仪、无纸记录仪、电工仪表与转速表、隔离器与安全栅、过程校验仪等五大系列产品,技术含量高,已达到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水平,打破了国外的技术与价格垄断。
2013年11月,虹润公司同来自上海理工大学的庄松林院士团队完成院士专家工作站建站签约,并进入福建省院士工作站的行列。林善平表示:“引入院士团队的智力资源,旨在进一步加大公司的科技研发力度,对公司未来的科技发展做出长远的规划和支持。”
院士给力产品升级
2014年4月,庄松林带领团队亲赴虹润公司,参加了院士工作站揭牌仪式,标志着院士专家团队和虹润公司全面开展项目合作。
陈志扬介绍说,在院士专家的帮助下,公司建立了联合开发平台,从源头技术聚拢技术创新。“同时,通过资助及创新机制,该联合平台能专注各自擅长领域的研究,为企业提供创新技术支撑平台。”他说。
揭牌第一年,来自院士专家团队的技术实现了电力仪表中“傅里叶级数”的大幅度提高,将仪表精度从千分之五提高到千分之一。这让负责公司研发工作的陈志扬对院士专家团队产生了由衷的敬佩。
2015年,虹润公司正在研发一款“傻瓜式操作温控器”,产品定位是无需人工整定参数、操作简单。“这对温度的精度控制要求很高,并且需要一种新的算法来支撑。”陈志扬和研发人员意识到,仅凭公司自身的研发力量,不足以完成这一新算法的开发。
于是,他们找到了庄松林团队。三个月后,院士专家团队专门为这项产品研发的模糊PID算式出炉。拿到算法后,陈志扬带领研发团队完成了后续的编程、芯片植入、对象调试等工作。不久后,控温精度达到0.5摄氏度的“傻瓜式操作温控器”问世了。
“没有庄院士团队的支持,就没有这款产品的诞生。”陈志扬表示。
黏合科技经济“两张皮”
三年来,虹润公司和庄松林院士团队共合作科技项目五项,并对产品进行攻关指导及工艺革新,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为企业年增产值2800万元。同时,该工作站还采用“请进来”和“走出去”的培训模式,邀请院士专家团队为公司培训专业科技人员,为企业创新人才的培养贡献了力量。
如今,虹润公司正在挑战智能化“数据采集工作站”的难题。“与此前我们研发的单个仪器仪表不同,这个系统对技术要求非常高,相当于研发一台计算机。”陈志扬期待,在院士团队的技术支持下新产品能尽快面世。
科技经济“两张皮”的现象被诟病多年,一方面科研成果无法走出实验室,另一方面企业又在苦苦寻找转型升级的关键技术。
在福建省科协院士办主任沙中然看来,院士工作站正是解决这个问题的“良方”之一。数据显示,自2009年4月福建首家院士专家工作站挂牌成立以来,全省建工作站145家,进站院士133名,进站院士团队专家929名,合作项目513项。
“院士工作站在企业和院士科研团队之间搭建了产学研平台,引导院士科研团队的研究方向不断向国民经济社会主战场靠拢,也帮助企业解决了关键技术问题。”沙中然向《明升中国app报》记者表示,“这为福建创新体系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供给侧改革提供了强大动力。”
《明升中国app报》 (2016-05-30 第4版 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