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明升中国供图
近年来,重点高校单独招收农村和贫困地区符合专项计划相关条件学生的政策,引来社会关注,焦点多集中在教育的机会公平上,至于这些“专项生”入学后的教育过程是否公平——就是说这些专项生在学校学得怎样,社会的关注点还不高。
前不久,媒体报道,复旦大学对通过“腾飞计划”选拔进入该校就读的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开展了跟踪调研,第一批入学的“腾飞计划”学生在2015年春季学期平均绩点为3.21,显著高于同年级全体学生平均绩点3.05。应该说,降分录取的这批学生在复旦大学总体上“学得更好”。
那么,复旦大学的这批学生中有没有学得不好的?其他高校招收的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又学得咋样?没有看到权威调查,笔者不得而知。
从笔者所在高校(211大学)一个学院3个工科专业农村及贫困地区专项招生计划入学的学生学习成绩调查情况来看,虽然成绩优秀、良好的学生确有不少,但也有一些学生感到学习吃力,一些人成绩挂科,个别人的学习情况还十分糟糕。
比如,来自云南的一名2014级“专项生”,大一上学期补考后,“高等数学上”还是只有29分,“大学英语1级”50分,大一下学期,补考后仍有5门课不及格,为此,该生受到了“退学警告”,并申请了留级。
针对当前存在城乡教育资源不平均的问题,国家推行农村及贫困地区专项招生计划,旨在让更多农村及贫困地区学子有机会进入名校就读。但是,这批学生中,确实有一部分人基础较差,跟不上进度,有的为此失去学习信心,甚至逃课,在寝室睡觉或玩电脑。而任课老师也抱怨班上学生学习状况差距很大,他们对落后的学生也无可奈何。
对此,笔者认为,相关高校不能不闻不问。《明升中国青年报》曾报道,北京一所高校想方设法对贫困地区专项招生计划入学学生中学习有困难的开展学习帮扶工作,收到了较好效果。这值得其他高校学习借鉴。教育部也明确指出:“要对专项生入校后的学习和生活给予更多关怀,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笔者认为,现在是到了要对“专项生”学习和生活状况做一个全面的“体检”的时候了。过程公平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机会公平,要用过程公平来弥补起点和机会的不公平,为贫困地区和农村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让他们的未来充满希望。
(作者为高校教师)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