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招生选拔释放强烈信号
高校自主招生正在传递新的信号:非竞赛生和学科特长生莫入。
截至目前,全国90所具有自主招生资格的试点高校,绝大多数已对外公布2016年自主招生简章。
无论是国内顶尖名校清华、北大,还是沪上的复旦、上海交大、同济等,观察这些高校自主招生设置的选拔条件可以发现,基本上都面向在高中阶段参加过奥赛且获得优异成绩的选手,以及在其他高规格国内或国际比赛中获得奖项的尖子生“开门”。
这也意味着,大多数学生未来的升学将回到高考这根主道上,无需再像过去那样,盲目“陪考”各大名校的自主招生选拔。
高校齐刷刷地对学科竞赛生开门,但只要高级别奖项获得者
继清华大学公布2016年自主招生简章后,前晚,北京大学也公布今年的自主招生方案。
对比这两所名校列出的招生条件可知,有机会入围校测的考生必须达到较高的门槛。记者发现,目前只有三类考生有望被纳入清华北大的自主招生选拔。具体来说,第一类是奥赛选手,即在高中阶段参加全国数、理、化、生或信息学科奥林匹克竞赛,且获得国家级奖项的尖子生;第二类是创造研究型学生,可分为科技类和人文社科类,但也都需要在全国的相关大赛或国际比赛中获得奖项的选手;第三类是具有突出才能的学生,考生若是在国学、记忆、语言等方面有特殊天赋或才能,须提供证明材料。
在上海,所有具有自主选拔资格的试点高校均已公布招生简章。从复旦、上海交大、同济等几所院校设置的招生选拔条件看,基本也定位上述三类考生。以竞赛生为例,虽然沪上大多数高校设置的招生条件比清华北大略低,在学科奥赛省级赛区获得优异成绩的选手也可以入围,但平心而论,选拔要求并不低。
比如,今年复旦自主招生申请“望道计划”类的考生,就须是“高中阶段获得数学、物理、明升手机、生物、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国家级或两项及以上不同学科省级一等奖”;而上海交大的自主招生选拔,对学科竞赛生提出“高中阶段获得全国中学生奥林匹克竞赛省赛区一等奖”的入围要求。
对比浙江大学今年和去年的自主招生方案也可以发现,今年该校的选拔条件又进一步提升。去年,浙大把招生门槛设在“获全国高中数学联赛、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省级赛区二等奖的特别优秀者”,而今年,只有在全国奥赛学科竞赛中获得省级一等奖及以上奖项的考生才有机会入围校测。
记者在查阅多所名校的自主招生简章后发现,高校对于学科竞赛生设置的门槛甚高。哪怕有的学生在高中阶段有参加学科奥赛的经历且获得过省级赛区二、三等奖,也已因不符合要求而无缘申请相当数量的名校自主招生考试。
自主招生选拔考核事实上已经把大多数学生排除在外
除了学科竞赛生,高校面向科技类、人文社科类以及具有其他专业潜质或才能的学生也开展自主招生选拔。但对于这些类型的考生,高校都设有“硬杠杠”,要求考生达到高校认定的条件。
以南京大学为例,今年该校自主招生对报考文科考生的要求是:高中阶段须在全国性人文社科竞赛中获得全国三等及以上奖项,或在省级及以上刊物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至少两篇文章,或在全国性演讲、辩论等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而在语言、文史、逻辑、记忆等方面具有特殊天赋或才能的考生要报名,也需提供相关证明材料。
中山大学的自主招生简章也明确,考生在科技发明、文学创作、研究实践、才能禀赋等方面具有突出表现,其取得的标志性成果须辅以获得的发明专利、公开发表论文、著作等证明材料作为佐证。
从去年开始,根据教育部的要求,高校自主招生出现较大的政策调整,除了考试时间从高考前移到高考后,高校都明确定位,即自主招生主要选拔“偏才怪才”。此外,教育部还要求高校恪守自主招生选拔录取人数不得超过年度招生计划5%比例的规定。
一位熟悉高招政策的专家告诉记者,从去年和今年高校的自主招生选拔要求来看,受到多重政策合力的作用,这一选拔考核事实上已经把大多数学生排除在外。“除非有的学生从小就在某个学科上有专长,并且在高中阶段获得了傲人的成绩,否则基本达不到高校设定的自主选拔要求,连参加笔试的机会都没有。”
所以,即便从今年高校的校测时间安排来看,不少高校都将笔试时间安排在6月11日,出现“大撞车”。但今年有机会“疲于赶考”的考生实际上少之又少。
还有高校招生办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随着高校自主招生选拔要求的抬高,不少高中师生都对此持欢迎、肯定的态度。“记得前几年大学自主招生考试前夕,一些名牌高中的教室都空了,学生们忙着参加各所高校的选拔,高中连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都显得艰难。”
另一个值得高中生关注的动向是,已有为数不少的高校将基础学科的招生选拔投放到自主招生阶段,旨在选拔对某个专业领域具有浓厚兴趣或今后有志于从事研究工作的人才。故此,有高中教师直言,今后高校自主招生圈定的“陪跑者”,将较过去大幅下降。
另一方面,高中生也应该意识到,要想就读名校,尤其是就读所谓的“热门”专业,把高考考好才是王道。
上海交通大学致远学院三年级学生本学期《激光等离子体物理》的第一次课程,由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张杰讲授。张校长说:“这不仅是因为我非常喜欢为本科生上课,更因为按照学校规定,这是教授必须完成的任务。”
自2010年以来,上海交大实行了一系列教学激励举措,重筑教师体系,提升教学标准,通过制度激励教师回归教学本质,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使命。该校对长聘教师都有教学数量和质量的基本要求:长聘教师每年首先要为本科生上满一定学分课,并且在评教中必须得到优良。院士、讲席教授、特聘教授也必须上本科生讲台。“要让最有创新思维的教师与最有创新潜质的学生互相激发,教学相长,从而产生让学生终身受益的创新能力。”这是张杰对研究型大学本质的诠释。
薪酬体系改革为回归教学本质提供良好政策支持
从去年新学年起,上海交大开始实施聚焦教学质量的教师评价体系,这得益于在过去近10年间逐渐建立起来的学术荣誉体系和长聘体系。
大学教师尤其是大牌教授不重视教学,曾被人诟病为大学教授不负责任,而其根本原因,其实在于薪酬体系不完善:在原有的薪酬体系下,教师年收入中的80%左右来自科研绩效,只有20%来自学校提供的基本薪酬。久而久之,对教师来说,争取各类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就变得非常重要。
针对这一问题,自2010年起,上海交大启动了分类发展改革和薪酬体系改革,连续对工资结构进行大幅度调整,使教职工2014年的人均收入比2009年提高了63.6%。目前上海交大教师的收入中,已经有80%来自学校,只有20%来自科研奖励,这从根本上保证了教师将主要精力投入教学。
上海交大的长聘教职体系明确规定,新入职长聘教轨的助理教授前3年教学工作量可以减半,以确保这些年轻人在学术起步时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从事创新的app研究;3年后想获得晋升长聘教职的资格,必须根据学科特点达到每学年一定学分的教学工作量,并且在评教时应达到优良。长聘教职的副教授晋升为教授,也要满足授课课时和质量的要求。张杰说,若专任教师连续三年在教学方面不能达标,不管这位教授是什么大牛,我就要找他 (她) 谈话了。如果最终无法达到教学目标,那么请转研究员。
营造良好生态,激发老师教学荣誉感
对于大学教师来说,上课是基本工作任务。任课教师的收入取决于课时数,但对任课教师的资质却并无严格要求,应该说,目前,高校对教师的执教能力缺乏评价依据。
为了改变这一现象,上海交大2014年出台了专任教师基本工作规范,为专任教师设立最低标准的教学要求。比如,教学科研并重型教师每学年至少讲授64学时课程,其中至少包含32学时本科生课程或研究生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效果必须“优良”。同时,通过一系列举措把执教能力提升和教学效果评价作为学校的常规工作,所有新进青年教师都必须经过教学发展中心培训后,才能申请教师资格证;授课效果不理想的老师,则必须到教学发展中心“回炉”,达到优良的成绩后,才能重登讲台。
“教师教学除了需要掌握专业知识,还需要掌握沟通技巧与方法。”张杰说,“年轻老师需要掌握这些基本技巧和方法,才能为优秀的学生传道授业解惑。”
上海交大依托致远学院在全校范围内实施“致远荣誉课程计划”,明确只有优秀教师才可以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专业方向的“荣誉课程”。这一做法极大地激发了教师们崇尚教学的内在动力。
据介绍,致远学院的学生们在三年级即开始选择研究方向,而任课老师的研究方向,自然有可能成为学生首选。而且,未来学生要进入哪些实验室,跟随哪些老师进行研究,教授们都必须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即使在张杰的课堂上,学生也将参观他所在课题组的实验室。
张杰说:“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建立起教授们必须上讲台的一个教学生态系统和文化氛围”,他认为,对于学生来说,遇到好老师是一种幸运。但对于教授们来说,将优秀的学生吸引进自己的实验室“得天下英才而教之”,这更是一种享受,也是教授们的一种动力。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