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升手机版(中国)

 
作者:金振娅 田雅婷 来源:光明日报 发布时间:2016/2/26 10:51:38
选择字号:
全科医生:健康“守门人”为何缺位

 

近年来,儿科、急诊科、麻醉科、精神科等专业的医师因数量不足难以满足患者就诊需求,频频告急,引起社会广泛关注。2月25日,在明升中国医师协会全科医生教育培训专家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该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医院院长曾益新院士指出,全科医生紧缺、水平亟须提高,如不解决,百姓的“看病难”困境就无法突破!

数量少且水平普遍不高 难以留住患者

全科明升手机版,这一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才从国外引入的概念,百姓对它还不甚了解。曾益新解释,相对于大医院的专科医师,全科医生又称为家庭医生,主要在基层承担预防保健、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和转诊、病人康复、慢病管理和健康管理等一体化服务,因而又被称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

在基层,百姓最需要这种“科科通”的全科医生,目前却极为紧缺。据国家卫计委科教司司长秦怀金介绍,截至2014年年底,培训合格的全科医生共有17.3万人,占医生总数比例仅为6%,而在欧美等发达国家,这一比例约为30%。他指出,按照到2020年每万名城乡居民有2至3名合格全科医生的目标要求,我国约需28至42万名全科医生。“即便按照30万的目标测算,还缺13万人,每年至少还需培养2.6万人。”

在会上,令明升中国医师协会全科医生教育培训专家委员会的50余位专家更为担忧的是,全科医生还面临着水平普遍不高的现状。目前,城市社区的临床医生拥有大专学历的约为40%;乡镇卫生院的临床医师大专和中专学历约占84%,且大多数都是通过转岗培训成为全科医生。

曾益新指出,在目前全科医生总量中,经过5年明升手机版专业学习并通过3年严格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的医生极少,也就是所谓的“5+3”全科医生,诊疗水平相对转岗培训的全科医生较高。

亟须健全培训体系 提高诊疗水平

如何把患者留在基层医院、让大医院回归学术和诊治疑难杂症的定位,也是目前医改的关注重点之一。在曾益新看来,除了目前推行的分级诊疗等政策外,“人”的因素至关重要。“关键是要尽快培养好一支经过正规明升手机版教育和全科培训的高素质全科医生队伍,为‘强基层’提供人才支撑。”

曾益新介绍说,我国目前主要通过转岗培训、“3+2”住培、“5+3”住培和农村订单定向等几种方式培养全科医生,全国共有599余家全科医生培训基地担任培训任务。“基地主要依托三甲医院的专科医生对学员进行培训,专科医生一般缺乏全科明升手机版理念,会习惯性地用专科思维培训学员。”曾益新强调,这种培训意识需要改变。

同时,有些基地对培训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教学老师水平也亟须提高。“教不出合格的学员来,如何让百姓放心去基层看病?”曾益新认为委员会应该在这个方面下功夫。

明升中国医师协会会长张雁灵对此表示认同,我国全科医生培养体系不健全,尤其是师资队伍力量薄弱,高校理论师资、临床师资、社区基地师资不仅数量不足,更存在带教能力不足和培训质量不高的问题。他强调,专家委员会要把加强师资培训,作为提高全科医生培训质量的重中之重,尽快制定师资标准和考核标准,推进师资准入和持证上岗制度。

岗位缺乏吸引力 留得住人才是关键

如同儿科医师一样,全科医生同样面临着待遇低的问题。“不仅如此,全科医生还要面对职称晋升难、职业发展路径不清晰、相关配套政策不完善的诸多问题。”秦怀金指出。

据了解,国家卫计委曾计划在2015年招收1万名全科规培生,但是报名并不踊跃。“最重要的原因是,全科医生的工作前景尚不被看好。”曾益新分析,岗位吸引力按重要性,可依次分为薪酬、职业发展、激励机制、就业环境和社会地位等。

对全科医生关注多年的曾益新等院士和专家们曾建议,设立10万个基层特聘全科医生岗位,每个乡镇卫生院和社会卫生服务中心设两个,其编制由国家特设,采取县管乡用的模式,除了正常收入外,由国家每年给予个人10万元特殊津贴。

明升中国的医疗服务体系拥有90多万个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他们最需要合格的全科医生。但是,在总量不多的全科医生中,约80%分布在大中城市的社区,中西部的基层仅占不到20%。

尽管中央财政对全科医生培养培训工作支持力度空前,累计投入95亿元,建设了599家全科医生临床培养基地;投入了28亿元用于全科医生培养基地能力建设项目;建立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经常性补助机制,补助标准为每人每年3万元等。但在专家们看来,如果不提高岗位吸引力,招不来规培学员、留不住全科医生的局面仍会长期存在。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生活方式的城市化,疾病谱发生了较大变化,慢性病代替传染病成为了死亡的主要原因。曾益新指出,疾病谱的变化要求明升手机版的重心必须下移,必须关注预防和健康管理,关注人群情感和心理需求,而全科医生能够承担这样一种变化,他们对缓解大医院看病难的问题能起到基础性作用。“加强全科医生队伍建设,迫在眉睫。”

(本报北京2月25日电 本报记者 金振娅 田雅婷)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明升手机版(明升中国)观点。 
���� SSI �ļ�ʱ����
相关手机版 相关论文

图片手机版
>>更多
 
一周手机版排行 一周手机版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