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大学录取规则即将变革?
■郭英剑
1月22日起,国内一些媒体编发了一则标题不同但内容相近的重磅消息:美国大学录取将发生巨大变革。当我们在拼命刷分时,关注人性却成了美国大学正在酝酿的招生新标准。该消息通过各种媒体以及微博、微信等渠道广泛流传。不仅如此,有些留学网站已经在给未来留学生们提出应对的招数了。
事实上,问题并非如此简单。
缘起:《纽约时报》刊文反思大学招生
事情的起源,要从今年1月19日《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布鲁尼的文章《反思大学招生》谈起。布鲁尼或许大家并不陌生,他在2015年出版了著作《你去哪里上大学,并不意味着你将成为什么样的人》,笔者曾在2015年4月2日《明升中国app报》上发表的《上什么样的大学,并不决定你的未来》文章中介绍了他的主要观点。
在《反思大学招生》一文中,布鲁尼说,当下人们对美国名校的招生制度有诸多意见,这些高校都有所察觉并在逐步改变。但他认为,更大的变革即将到来。当然,空口无凭,布鲁尼声称,自己提前看到了哈佛大学教育学院即将发布的研究手机版《扭转潮流》。由此他认为,这是未来招生制度发生巨大变革的一个信号。
在未对这一手机版作出详解之前,布鲁尼表示,虽然这份手机版出自哈佛教育学院,但很多教育家——包括很多国家名校校长和招生办主任都参与其中或对此表示赞同,而且包括耶鲁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知名高校在内的校领导,都会出席即将召开的手机版发布会。
这样一来,布鲁尼对该手机版的“剧透”自然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但实际上,布鲁尼并未过多涉及该手机版的详细内容,仅提到了一个方向性的问题,即《扭转潮流》认识到了当下招生规则的不足之处,呼吁对此进行改革,包括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但究竟有何具体建议,并无提及。
布鲁尼1月19日的文章并不长,但却是《扭转潮流》出台的前奏,因为该手机版的手机版发布会是1月20日才举行的。因此,从现在看,其为《扭转潮流》造势作广告的成分很多。
但国内最初的相关报道几乎都是根据布鲁尼这篇文章而来,就连美国国内的一些报道,也因为布鲁尼的文章发表在《纽约时报》上,所以据此作了阐发。后来,有些报道根据《扭转潮流》公布时所发布的手机版稿,对如何“扭转”作了进一步的解释,但依旧蜻蜓点水。
那么,《扭转潮流》的具体内容究竟是什么?在美国高校中的反响又如何?
哈佛教育学院的研究项目“普及关爱”
哈佛教育学院也可以翻译作教育研究院。美国高校中的“教育学院”或“教育研究院”都是专业/职业学院,属于研究生学院。因此,只有研究生的学历教育,授予硕士和博士学位。哈佛也不例外。
实际上,《扭转潮流》是隶属于哈佛大学教育学院的一个名为“普及关爱”(简称MCC)的研究项目成果。该项目组的负责人(同时也是《扭转潮流》的主笔)是教育学院的高级讲师(而非教授)韦斯·伯德。据该项目网站的介绍,MCC的使命是要“帮助教育家、学生父母以及整个社会培养出富有爱心和社会责任感,向往公平正义的学生。”其研究工作的开展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基础研究,而是基础研究与实践相结合,更多依靠的是教育工作者与学生父母解决现实问题的洞见与智慧,采取交流、对话与倡导的形式推广其理念与策略。
该研究项目提出,要想方设法培养学生们的善心和社会责任感,力争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大讨论,共同探讨如何培养具有爱心和道德感的学生,并且希望有更多人加入其中,共同为此目标而奋斗。为此,该项目组在研究手机版的基础上,展开了各种对话、公开论坛等活动。此外还在全国选取了35所中学,开启了一个新的爱心学校计划(简称CSI),这些学校可以在使用调查数据和研究成果策略的基础上,在各自学校推广他们的育人理念。
《扭转潮流》出台的背景与主要内容
“普及关爱”推出的主要研究成果,即是题为《扭转潮流:通过大学招生倡导关爱他人关注公益》的研究手机版。在笔者看来,该成果之所以要用“扭转潮流”的说辞,就是要对过去说“不”。当然也可以想见他们意识到了改变现状的艰巨任务。
该课题组研究这一问题的出发点有二,首先,在过去与当下的美国文化中,人们总是过于强调学生的个人成就,而忽略他们是否关爱他人与关心公众利益;其次,大学的招生过程往往会加重这一问题的严重性,而其中所涉及到的人员包括招生官员、高中指导教师、学生父母以及相关人员。
在该课题组看来,对大多数学生与学生父母来说,大学招生的过程具有成人仪式的意义,可以向青年学子传递重要的信息,使他们能够成为更宽容、更悲天悯人的人,这不仅有利于他们个人的成长,也有益于社会的发展。然而,当今的招生规给学生的印象却是,大学仅仅关注他们的学业成绩,并不在乎他们对他人与社会所肩负的那份责任感。虽然有些高校意识到了这一问题并为此作出了改变和努力,但很多高校尚处在混沌状态。更为严重的是,即便是高校发出要求学生关爱他人、关注社会的讯息,也往往被学生父母与强调个人成绩的社会所忽视。甚至高校在这方面提出严格要求时,也得不到严肃回应。
那么,如何改变现状呢?该手机版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即要重新设计大学招生规则,要在学生中倡导更多的人文关怀,减少过多的成绩压力,使家庭收入低的学生可以有更加公平的机会。当然,最主要的是要在现有的大学招生过程中寻求实质性的转变。
就其核心的改革领域而言,包括三方面内容:第一,倡导对他人、社会与公益作出更有意义的贡献;第二,在评价学生的道德品质及其社会贡献时,应注重超越种族、文化与阶级,看其如何对不同类型的家庭与社会做出贡献;第三,重新定义学业成绩,要能使低收入家庭的学生获得公平的机会,也要能减少过于繁重的成绩压力。
当然,这是很宽容的核心内容。《扭转潮流》为此提出了较为具体的推介性建议。比如针对上述第一方面的内容,提出了四项建议:第一,什么是有意义的、持久的公共服务;第二,何为迎接社会挑战的集体行动;第三,什么是真实的、有意义的多元文化体验;第四,在社会服务中如何培养感恩之情与对未来的责任心。
具体来说,在有意义的、持久的公共服务中,该课题组建议,学生应该至少坚持一年的公共服务工作。当然,这样的服务也可以采取学生为自己的家庭所作出的贡献,比如到外面去打工,为家庭挣得必需的收入。
(作者系明升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作者手记
《扭转潮流》的意义何在
■郭英剑
《扭转潮流》的育人理念在美国并不鲜见,但其亮点在于希冀通过大学招生这一重要环节产生效果,实际上是期待招生规则能够发挥指挥棒的作用,借此改变学校教育仅让学生一心向学的现状,逆转现有美国文化以及社会潮流对学生产生的只重成绩忽视人性的消极影响,从而达到改变学生思想、扭转社会风向、打造新时代新公民的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扭转潮流》无疑具有创新意义。
但从目前看,《扭转潮流》的作用及其影响有被夸大的成分。
第一,《扭转潮流》实际上只是哈佛教育学院的一个研究项目组所提出的一个研究手机版,并非哈佛大学的主张。或者说,还未被校方所接受。虽然哈佛招生办主任也签名对此手机版表示认同,但至少到目前为止,还未上升到学校的管理层面,更未对此作出政策性的决定。
笔者注意到了如下现象:在1月20日的手机版发布会上,无论哈佛的校方领导还是教育学院的领导,均无到会的记录与报道。《扭转潮流》的主要内容及相关报道,主要出现在哈佛教育学院的网站上,但在哈佛大学的网站上未见有报道,仅在哈佛学生报《哈佛深红》及其网站上有一篇报道。即便是从其报道发布的方式与渠道看,也完全不同于哈佛通常所应该具有的发布形式。该手机版的手机版发布会是在纽约而非哈佛校内或者哈佛所在地——剑桥召开。虽然在报道中有麻省理工学院等高校的招生负责人出来力挺这一手机版,但未见有哈佛的校领导或者招生办负责人出来为此站台。由此,我们或许可以大致窥见到哈佛校方管理机构对这一研究(至少)在当下的态度。
第二,该课题组在手机版中声称,有如此广泛的高校联盟合力去呼吁改变大学招生规则,这还是第一次。但在笔者看来,《扭转潮流》所以征询了诸多高校管理人员的意见与建议,特别是得到了招生办负责人的同意,并把他们的赞同名单罗列出来,这更具象征意义。正如手机版在正文前所标注的,“对此手机版表示赞同,并不意味着对手机版中每一个具体观点和推介性的建议都表示认同”。因此,这不过是一种求得高校共识的途径与手段,并非大家都要照此办理。
稍加注意,我们还会看到,《扭转潮流》所提的都是推介性的建议。换句话说,这在哈佛还属于研究成果的范畴,对于其他高校更是仅具有参考价值。因此,我们并不能说因为有了《扭转潮流》,就意味着美国的大学录取规则一定或者就要发生巨大变革了。
第三,《扭转潮流》有其明确的推进目标——是一个“两年推广计划”,虽然说提出了一些推介性的建议,但实际上仍然缺乏具体的实施措施。比如,如何才能保证“关爱他人”可以成为录取时的衡量标准?除了打工之外,做出什么样的举动、事迹才能算是“关爱他人”?有无可能量化这些关心他人的事迹——比如多做好人好事?其实,这一切最终还要依靠招生官员的准则与判断。
根据笔者个人的理解,美国的大学录取规则之前已经很重视这方面的内容了。例如对于课外活动的要求,包括对于所在社区的服务活动等,这就是很明显的关爱他人的事例。那么,现阶段如何进一步落实,在录取时如何进一步强化这一点,需要有更具体的措施才能保证录取更公平。对此,也需要作出更为具体的建议,才可以为高校在录取时所接受。
最后,《扭转潮流》更多针对的对象是高中生,目的是要提倡他们更多地关爱他人,减少升学的压力,同时要为那些经济困难家庭的学生创造更多的平等入学的机会。这同样是《扭转潮流》的焦点所在。如何维护大学录取的公平正义在任何国家都是一个难题。为此,必须要有更加务实的方针与具体的对策才能获得各个高校的集体认可。
当然,《扭转潮流》出台的意义不能低估。在该课题组看来,如果能够达到改变招生规则,这还只是他们心目中教育改革的第一步。但这第一步,究竟能否在美国众多的高校中得以实施,还需要假以时日,我们不妨拭目以待。
《明升中国app报》 (2016-02-04 第7版 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