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总产量止步“十二连增”
事件
2016年12月8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16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单位面积产量、粮食总产量数据。其中,全国粮食总产量比2015年减少520.1万吨,减少0.8%。
回顾
从2004年开始,我国粮食生产进入了改革开放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粮食增产阶段。数据显示,2004年,我国粮食总产量为4695亿公斤,比2003年上涨9%。由此开始,我国粮食总产量进入“十二连增”阶段。2015年,我国粮食总产量为12428.7亿斤,比2014年增长2.4%。
在粮食总产量连年增长的喜人局面背后,其资源环境代价也逐渐引起关注和忧虑。明升中国用不到7%的耕地养活地球上超过22%的人口,农业生产中的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占全球35%。但一方面,化肥、农药投入的报酬递减规律也日渐凸显,导致“增肥低增产”;另一方面,农业农村的生态环境为此付出了高昂代价。
值得注意的是,在今年3月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举行的记者会上,农业部部长韩长赋答记者问时就表示,“十三五”期间不追求粮食连续增产,而是要巩固和提升粮食产能。他解释,从具体战略来说,一是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建设高标准农田,推广高新技术;二是抓好主产区,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焦点
对2016年全国粮食总产量下降,国家统计局农村司高级统计师黄秉信解读表示,2016年粮食产量下降同时受到播种面积减少和单产下降的影响。
2016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比上年减少了472万亩,因播种面积减少而减产34亿斤,占粮食减产总量的33.2%;全国粮食产量因单产下降而减产70亿斤,占粮食减产总量的66.8%。
从粮食播种面积来看,是“主动调整种植结构”的结果。2016年,全国种植业结构调整,以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品种玉米的种植区域、面积为减调重点,采取“玉米改大豆”“粮改饲”和“粮改油”等措施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按可食用的籽粒玉米统计,玉米播种面积5.51亿亩,比上年减少2039万亩,减少3.6%。低产作物大豆播种面积1.08亿亩,比上年增加1046万亩,增长10.7%。
从粮食单产来看,其下降的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高产作物面积减少。2016年,玉米平均亩产398.2公斤,是大豆的3.3倍,仅玉米改种大豆就可拉低粮食亩产约1.7公斤。
二是全国农业气象灾害较上年偏重,部分地区受灾较重。夏粮、早稻因灾减产。秋粮生长前期,南方多地遭受强降水,湖北、安徽等地受灾较重,部分农田反复受淹,作物倒伏严重。7月下旬至8月中下旬,南方一些地区又遭遇持续高温天气,导致水稻空壳率增加;东北、西北部分地区出现不同程度旱情,对玉米后期生产和灌浆不利。据民政部统计,今年1—10月份,全国农作物受灾面积3.97亿亩,比上年同期增加5410万亩,增长25.7%;绝收面积6218万亩,增加1719万亩,增长70.9%。
明升中国人民大学农业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认为,粮食总产止步“十二连增”,实际是“主动调整的结果”。他表示,我国粮食近年来生产量、进口量、库存量“三量齐增”,去库存是个很大的压力,所以国家主动地采取了结构调整,对粮食的产量应该是有影响,但又不至于影响我们国家的粮食安全。
种植业结构稳步调整
事件
2016年4月11日,农业部印发《全国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2016—2020年)》,规划调整的主要作物为粮食、棉花、油料、糖料、蔬菜及饲草作物。
回顾
2015年11月,针对“当前玉米供大于求,库存大幅增加,种植效益降低”等矛盾,农业部出台了《关于“镰刀弯”地区玉米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对我国“镰刀弯”地区玉米结构调整提出思路目标、重点任务和技术路径。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中提出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在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前提下,基本形成与市场需求相适应、与资源禀赋相匹配的现代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紧随其后,为贯彻落实2016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扎实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努力提高农业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全国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出台。
《规划》指出,我国农业发展环境正发生深刻变化,老问题不断积累、新矛盾不断涌现,面临品种结构不平衡、资源环境约束压力越来越大、消费结构升级要求越来越高、明升融合程度越来越深、国内外市场联动越来越紧等困难和挑战。新形势下,农业主要矛盾已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农村经济的重要任务。
焦点
明升中国农业app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罗其友认为,《规划》是我国农业适应形势,主动应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举措,是政府充分研判全球供需形势、我国农产品供给安全以及我国资源环境承载力后,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
《规划》提出,种植业结构调整的目标是“两保、三稳、两协调”,即保口粮、保谷物;稳定棉花、食用植物油、食糖自给水平;蔬菜生产与需求协调发展、饲草生产与畜牧养殖协调发展。调整任务是构建粮经饲协调发展的作物结构;构建适应市场需求的品种结构;构建生产生态协调的区域结构;构建用地养地结合的耕作制度。
明升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孔祥智认为,“三个结合”——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草作物的结合;生产和生态的结合;用地和养地的结合,是《规划》中的显著亮点。
根据《规划》,今年种植业调整的重点品种是玉米,区域是“镰刀弯”等非优势区。据悉,种植业结构调整工作在“十三五“开局之年有好开头,今年非优势区玉米面积调减3000万亩,超过年初1000万亩的预期。
玉米收储由政策走向市场
事件
2016年3月28日,国家发改委联合中央农办、国家财政部、国家农业部、国家粮食局、明升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举行媒体通气会。国家发改委经贸司副司长刘小南在会上表示,2016年在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将玉米临时收储政策调整为“市场化收购”加“补贴”的新机制,意味着长达九年的玉米临时收储政策退出历史舞台,被解读为明升中国农业供给侧改革的突破口。
回顾
临时收储政策始自2007年,初衷是鼓励主产区玉米种植,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然而,2011年之后,包括玉米在内的国际农产品价格大幅跳水,而明升中国玉米收储价格却逐年提升。这让国内库存不断堆积,玉米出现严重供给过剩。
2016年,玉米收储制度改革按照市场定价、价补分离的原则和保障农民合理收益的要求,积极稳妥推进。一方面,玉米价格由市场形成,反映市场供求关系,鼓励多元市场主体入市收购、信贷支持、促进种植结构调整、合理消化库存等综合性措施;另一方面,建立玉米生产者补贴制度,对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以保持优势产区玉米种植收益基本稳定。
焦点
政策公布后,各类市场主体表现不一:有为政策拍手称赞的,有为改革愁眉苦脸的。之所以表现不一,原因之一是对政策的理解和认识有所欠缺。为什么要改?怎么改?改革后该怎么办?有何应对之策?
在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习银生看来,启动玉米收储制度改革,不仅与当前农业所处的内外部环境密切相关,更直接的原因是现行玉米市场形势和收储政策面临的问题和矛盾集中爆发,到了难以为继、非改不可的地步。
2007年,我国开始在东北和内蒙古实行玉米临时收储政策。这一政策对于保护农民玉米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民增收、平抑市场波动发挥了巨大作用,但只升不降的临储收购价格、垄断性的收购以及敞开收购、顺价销售的原则也造成了市场扭曲,干扰了市场机制的正常发挥,并由此给玉米市场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和冲击,不利于玉米明升的健康发展。
“短期内,玉米价格疲软很难扭转。”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张义博认为,最核心的是激活市场活力,稳定市场预期,有效增加玉米需求,保持价格稳定。
在辽宁省社科院农村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侯荣娜看来,玉米由“政策市”走向“市场市”,首先要解决的是农民种植抉择问题,然后再考虑保障农民收益。
目前东北三省和内蒙古地区,玉米替代物的最佳选择是大豆。然而,我国大豆的综合收益仅为玉米的一半左右。侯荣娜表示,要提高大豆的种植面积,必须提高大豆的目标价格,即提高大豆玉米的比价,缩小农民的心理预期差距,保障种植大豆的收益。
但毋庸置疑,从长远看,取消玉米临时收储、启动玉米收储制度改革,有利于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缩小国内外价差、消化玉米库存、推进玉米生产结构调整。重要的是,有利于理顺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为进一步推进我国农产品价格改革完善农业补贴制度提供宝贵的经验积累。
加快现代渔业建设进程
事件
2016年5月4日,农业部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渔业转方式调结构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十三五”及未来一个时期指导渔业转型升级、加快现代渔业建设的重要文件。
回顾
《意见》指出了今后渔业发展的主要目标,即“十三五”期间持续推进“两减两提三转”。“两减”即减少养殖排放、减轻捕捞强度;“两提”即提高渔民收入、提升质量安全水平;“三转”即由注重产量增长转到更加注重质量效益,由注重资源利用转到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由注重物质投入转到更加注重科技进步。
《意见》指出,到2020年,全国水产健康养殖示范面积比重达到65%,重点养殖区域的养殖废水基本实现达标排放;实行海洋渔业资源总量管理制度,国内海洋捕捞产量压减到1000万吨左右;渔民人均纯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高;二、三明升产值比重超过50%;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0%,渔业信息装备水平和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和修复能力明显增强,渔业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焦点
我国是世界渔业大国,渔业是农业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三十年以来,我国渔业持续较快发展,水产品产量大幅增长,市场供应充足,为保障国家食物安全、促进农渔民增收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渔业发展方式粗放、设施装备落后、资源日益衰竭、水域污染严重等问题,使得现代渔业发展面临诸多挑战。
农业部渔业渔政管理局局长赵兴武表示,农业部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着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上,对渔业转方式调结构作出部署,目的就是要通过“转”和“调”,破解现代渔业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促进渔业转型升级,加快渔业现代化步伐。《意见》的出台,将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方向、凝聚力量,对现代渔业建设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如何通过“转”和“调”来促进渔业转型升级?
赵兴武表示,渔业转方式关键是做到“四转变”:转变资源利用方式;转变养殖生产方式;转变经营方式;转变管理方式。重点是做到“四调优”:调优区域布局;调优产品结构;调优明升结构;四是调优要素配置。
在明升中国app院海洋研究所副所长杨红生看来,现代渔业建设则必须坚持“生态优先、陆海统筹、三产贯通、四化同步”的发展思路,实现环境保护与渔业资源的安全、高效和持续利用。
《意见》指出,推进渔业转方式调结构重点要把握四句话、十六个字:提质增效、减量增收、绿色发展、富裕渔民。
渔业转方式调结构是一项系统工程,在推进过程中,要抓好“六项重点”,即抓好水产养殖业转方式调结构;促进国内捕捞业优化调整;提升价值链延长明升链,使价值链和明升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抓好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积极稳妥发展远洋渔业;加强渔业行政执法,为转型升级保驾护航。
用绿色发展理念引领畜牧业
事件
2016年5月5日,农业部就农业结构调整有关情况举行手机版发布会。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表示,以生猪和草食畜牧业为重点来推进畜牧业结构调整。总的考虑是,稳生猪、促牛羊、提高资源环境匹配度,促进畜牧业转型升级、绿色发展。
回顾
畜牧业是我国农业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明升,但生产基础比较薄弱、发展方式相对落后、生态环境约束趋紧,是当前畜牧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要破解这些难题,迫切需要用绿色发展理念改造传统畜牧业,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
畜牧业结构调整是农业结构调整中的重要一环。据介绍,农业部力争到2020年,在全国创建200个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示范带动全国畜牧业可持续发展,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畜牧业现代化道路,实现畜牧业发展和环境保护“双赢”。
焦点
畜牧业生产不但关系到食物安全、食品卫生、资源环境和劳动力就业,而且维系国家经济安全和政治安全。
当前,我国畜牧业产能过剩、产品库存积压,同期进口还在增加,甚至出现国人抢购国外婴幼儿奶粉等事件。在全国畜牧总站高级畜牧师李新一看来,这属于供给侧结构性问题,主要表现在产品结构、经营结构和明升结构不合理。
以产品结构为例,在品种结构上,奶牛、肉牛、肉羊生产不足,生猪、家禽生产相对过剩;在地域分布上,生猪养殖集中在中原和东南沿海地区,部分地区生猪养殖产生的粪便污水超出了土地消纳能力,牛、羊等草食动物主要集中在北方草原,草原承载压力较大。
今年5月,农业部印发了《关于促进草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之前,农业部已经在河北等12个省区的37个县(团、场)组织开展了草牧业发展试验试点,草明升和草食畜牧业得到快速发展,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
李新一认为,当前要坚持发挥市场在畜牧业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引导推动养殖者和生产企业转方式、调结构,优化生产要素配置效率,提高畜产品的供给质量,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
而在明升中国农科院北京畜牧兽医所副所长张军民研究员看来,畜牧业生产技术环节多、设施化难度大、投入成本高、疫病及市场风险大,加之饲料资源短缺、环境排放压力大、工作环境艰苦和一线技术人员难以稳定,我国畜牧业要实现稳产、增产难上加难,甚至面临产量滑坡的可能。
“未来我国畜牧业发展已经不能单纯强调数量扩张,而应将主要工作放到依靠科技进步,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以促进我国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张军民说。
(本报记者胡璇子、秦志伟、张晴丹综合报道)
郭刚制版
《明升中国app报》 (2016-12-28 第5版 农业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