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办、国办近日印发了《关于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见》,允许科研人员和教师依法依规适度兼职兼薪,包括允许科研人员从事兼职工作获得合法收入和允许高校教师从事多点教学获得合法收入。上周,明升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35人开展的调查显示,57.6%的受访者肯定这对精力充沛的年轻科研人员是“重大利好”,53.4%的受访者认为此举能给“科技生产力”松绑,61.5%的受访者认为科研人员有望通过新政增加经济收入。
“这就像是针对科研人员的‘改革开放’。科研成果显著的大家,将是名利双收。”有过较多科研经历的北京某高校化工专业研究生张杨(化名)说,“科研人员自身的竞争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市场化了,这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种‘优胜劣汰’,有鞭策更有促进。”
北京理工大学复杂系统控制与决策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马宏宾表示,科研人员只要有技术、有能力,就有机会创造出相应价值,这种市场化的激励机制,反过来又会推动科研人员去研究真正的技术。
政策红利被看好,但在政策的具体落实上,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能看到多少实效,人们也存在疑虑。
“若有人在‘兼职’上投入的精力远胜‘本职’该怎么办?放开了兼职,对科研人员的‘挖墙脚’现象会不会更严重、更容易?”张杨也表达了自己的疑问。
本次民调显示,57.2%的受访者担心政策间彼此冲突让高校科研工作者无所适从,53.1%的受访者担心“走出去”的教师还能否在科研上有所建树。受访者担忧的方面还有:高校和科研人员间的权责关系尚未厘清(43.9%),没有配套的实施细则还能否产生应有效力(42.3%)。
要保证新规顺利、有效落实,54.5%的受访者建议尽快确立有针对性扶持细则,53.6%的受访者希望厘清高校和科研人员之间的权责关系,49.7%的受访者表示科研成果带来的社会价值要计入考核体系,41.9%的受访者建议编制行为“负面清单”,明确执行边界。
“应该要有合理的激励机制,尤其是让有大能力的人有足够价值认同。在本职工作之余去兼职,能为社会、国家创造更多价值。”马宏宾表示,各单位要更深刻地看待问题,更灵活地处理问题,最大程度地激发出每个人的潜力。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