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升手机版(中国)

 
作者:袁一雪 来源: 发布时间:2016/12/1 20:00:58
选择字号:
社交网络“红人”寿命更长?

 

近日,在《美国app院院报》(PNAS)发布的一篇文章称,通过观察1200万网友的生活发现:在社交网络表现活跃的人平均寿命更长,可能是因为这些人社交积极性较高,与“外界”保持联系。

这一结论令不少喜欢晒照片、晒生活的网络红人们找到了继续“晒”的app理论依据。不过,质疑之声也随之而来:长寿与社交达人这两者真的有关系吗?

网络社交与长寿

这项研究由加利福尼亚大学研究人员William Hobbs和James Fowler领头,在Facebook等平台的协助下完成。他们的研究对象为Facebook上出生日期范围在1945年至1989年之间的1200万名用户,整项调查历时超6个月。

研究人员将选取的用户数据和加利福尼亚州公共卫生部门的寿命记录相匹配,控制性别、年龄、种族变量后,将仍然活着的人和已经去世的人过去6个月的行为活动比较后发现,使用Facebook的人要比不使用的人活得更久,死亡率下降了12%。

不过,在导致死亡的因素中,由性传播的疾病、癌症、意外伤害、药剂过量、自杀导致的死亡,Facebook人群和不使用的人群相差无几;但是在传染病、糖尿病、精神疾病、痴呆、缺血性心脏病、中风、心血管疾病、肝病、杀人导致的死亡中,使用Facebook的人群,低于不使用的人群。

研究者还发现,如果仅进行线上的交流,比如发送文字信息或者点赞,则与死亡率降低不相关;只有进行线上的线下行为时,社交活动与死亡率才出现相关性,比如在Facebook上发照片或者晒出自己所在的位置。对于这一点,研究者解释为用户上传的照片很大概率是在真实的面对面的交流环境中拍摄的。

所以,实际上,真实的社交活动才可以降低死亡率,而不仅仅是单纯的线上行为。

同时,研究人员也提示,这只是一个粗略的结论,受到其他社会因素影响。研究者同样认为,导致这样的结果存在一些可能性,比如说Facebook就是吸引更加健康的用户使用,或者说身患重病的人会注册Facebook的账号来结识更多的病友。

“相关不是因果”

尽管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研究人员表示,与线下活动相关的线上行为与死亡率降低之间存在相关,而非因果关系,不过还是被大部分人解读为——因为线上社交活动频繁,所以死亡率下降。

中山大学心理学系特聘副研究员、社会文化与情感神经app实验室负责人罗思阳在接受《明升中国app报》记者采访时强调:“相关不是因果。”

罗思阳进一步解释说:“这项研究只是发现网络社交行为与死亡率存在关联,但并不是说因为怎样的网络社交所以才长寿,或者因为长寿所以他们喜欢网络社交。现有数据都没有办法证明这一点,该研究只是发现两者之间存在关联。”

在这种关联背后的原因可以有多种可能,除了网络社交影响长寿,长寿影响网络社交这两种可能性外,还有很大可能性的是,两者之间根本没有任何因果关系。

“比如,人类身上可以存在两个位置非常接近的基因A和B,因为位置接近,它们的表型往往存在关联。而在这同时,A基因决定你的网络社交模式,B基因决定你的寿命,这时候在行为层面,你同样可以发现网络社交模式与寿命存在关联,但本质上它们是毫无关系的,是由两个独立的基因分别决定的。”罗思阳表示。

影响社交因素复杂

在关于网络社交的研究中,研究人员不仅发现了社交对心理的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早在网络兴起之初的1998年,《美国心理学家》期刊上就发表了一篇文章。在这篇研究中,研究人员通过对169名被试进行纵向研究,结果表明网络的使用对被试者产生了许多不利的影响。比如,缩小了他们的社交圈,减少了他们与家庭的交流,但却增加了个体的孤独与抑郁水平。

不仅如此,之后的许多研究也表明,社交网络行为可能会与自恋和反社会行为相关。这个来自西伊利诺伊大学的助理教授克里斯托弗·卡彭特通过量表发现,其中的自我表现欲和自我推销行为相关,权利/剥削和反社会行为相关。

对此,罗思阳认为:“人类社会涉及复杂的社会交互过程,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因此任何事情总有正面和负面因素,脱离具体问题笼统地谈对心理影响是正面或负面都是不对的。”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明升手机版(明升中国)观点。 
���� SSI �ļ�ʱ����
相关手机版 相关论文

图片手机版
>>更多
 
一周手机版排行 一周手机版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