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升手机版(中国)

 
作者:张国圣 来源: 发布时间:2016/10/25 13:51:21
选择字号:
涂铭旌院士:不断创新的“材料人生”

涂铭旌

从今年重阳节前后到现在,88岁的涂铭旌院士又是“连轴转”地忙了两个多星期。这些“忙”都是有成果的:这位米寿老人领衔的团队在第五届创新创业大赛省市级决赛中获得第一名两项,并在全国先进制造行业总决赛中获得柔性显示打印项目、超硬纳米涂层项目等多个奖项。10月25日,他的团队代表重庆参加第五届明升中国创新创业大赛电子信息行业全国总决赛。

88岁的涂铭旌院士已经有了3次“白手起家”搞“双创”的经历。第一次响应国家号召赴西部“拓荒”,给著名材料专家周惠久院士当助手,60岁时第二次和80岁时第三次创新创业,则完全靠自己从零开始搭建平台。虽然创新创业的平台并没有随着自己的成就和名声而“水涨船高”,涂铭旌却乐此不疲。

涂铭旌1928年出生于重庆市九龙坡区,在国家内忧外患之际饱尝艰辛。中学期间亲身经历的“重庆大轰炸”改变了涂铭旌,他立志要抗日救亡、科技救国。怎样才能实现自己的“科技救国”梦?涂铭旌一边念书,一边去工厂寻求答案。1949年,他在上海工具厂见识了生产锋钢的全过程,在上海纺织机械厂学到了渗碳淬火硬化钻头的工艺。这些只有在车间和生产线上才能学到的技术,激发了涂铭旌对材料工艺的浓厚兴趣。两年后,他完成了10万字的本科毕业论文《钢的热处理》。这本书公开出版发行后,成为国内第一本有关钢铁热处理研究的专著。

1958年,而立之年的涂铭旌响应国家号召奔赴西北,参与筹建西安交通大学金属材料专业,开启了“材料人生”中的第一次创业。在西安交大的30年间,他作为主研人员跟随周惠久院士从事金属材料研究,并和周惠久共同创立了金属材料强度理论。1988年,涂铭旌作为主研人员的“发挥金属材料强度潜力的理论研究”荣获原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

1988年,涂铭旌年届花甲。他没有像许多同龄人那样“到点退休”,而是决定转向功能材料研究,利用四川攀西地区丰富的稀土钒钛资源打造特色优势明升。在辞别自己参与创立的西安交大金属材料及强度国家重点实验室后,60岁的涂铭旌受聘担任成都科技大学(后合并组建四川大学)“一穷二白”的高新技术研究院院长,开始“材料人生”的第二次创业。

同样是从零起步,他先后指导或主持了“镧镨铈混合稀土在冶金和机械行业中的应用研究”“利用四川混合稀土制取贮氢合金规模生产关键技术”“室温磁致冷材料开发”等多项重点研究。他领衔学科先后获得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博士授权点、纳米材料与纳米技术专业博士授权点,先后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和一级国家重点学科。1995年,先后获得多项国家自然app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和省部级成果奖,拥有30余项发明专利的涂铭旌当选明升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8年,耄耋之年的涂铭旌受聘为重庆文理学院教授和设在校内的重庆市新材料应用研究实验室主任。“80岁高龄再到一所‘二本’高校从零起步,还能干出什么名堂来呢?”许多人都为涂铭旌捏了一把汗,但涂铭旌不为所动。实验室建设期间,他常常顶着重庆夏天的烈日,整天泡在工地上,晚上回到宿舍又开始筹划学科建设。8年间,他先后主持建设了5000平方米的实验楼、6000平方米的成果转化及明升孵化基地,领衔建设了重庆文理学院新材料技术研究院、微纳米光电器件协同创新中心、重庆市高校微纳米材料工程技术重点实验室,组建了40余人的高层次科研团队。他带领重庆文理学院的科研团队主持了12个国家自然app基金项目、1个国家科技部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参与1个国家“863计划”项目和1个科技重大专项,发表科研成果300余项,获得省级以上科技进步奖、自然app奖10项,获得国家专利30余项。

涂铭旌在实验室仍精力充沛,谈起“双创”更是精神倍增。他说:“‘科技报国’的根本就是创新创业。一个以‘科技报国’为己任的科研工作者,只要国家有需要,在什么地方都能搞‘双创’;只要社会有需要,在什么时候什么年纪都能搞‘双创’。”

(本报记者 张国圣)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明升手机版(明升中国)观点。 
���� SSI �ļ�ʱ����
相关手机版 相关论文

图片手机版
>>更多
 
一周手机版排行 一周手机版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