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升手机版(中国)

 
作者:袁一雪 张思玮 来源: 发布时间:2016/10/13 19:34:02
选择字号:
抑郁症:不只是心理疾病

 

近几年,一些演艺明星接连因为抑郁症离世,唤起人们对这种疾病的重视。同时,也让一些之前对抑郁症不了解的人,开始正视这个问题。

“抑郁症是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种心境障碍。如果突然对周围的事物丧失兴趣,无愉快感,并且反复出现睡眠问题,就要考虑一下自己是否患了抑郁症。”北京安定医院抑郁症治疗中心病房主任张玲接受《明升中国app报》记者采访时说,如果仅将抑郁症当作一种心理疾病还不够,它还有生理基础。虽然至今抑郁症的病因并不十分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生物、心理与社会环境诸多方面因素参与了抑郁症的发病过程。

其中,生物学因素主要涉及遗传、神经生化、神经内分泌、神经再生等方面;心理学上则与病前性格特征有关,如抑郁气质。不过,以上这些因素并不是单独起作用的,目前强调遗传与环境或应激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这种交互作用的出现时点在抑郁症发生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影响。

抑郁基因被发现

2007年末,一位在朋友眼中大大咧咧、走在事业巅峰的深圳作家李兰妮,出了一本书,叫《旷野无人—— 一个抑郁症患者的精神档案》。她开篇提到,有一天,医生告诉她,得了抑郁症,她没心没肺地笑了:我得抑郁症?我有什么可抑郁的,我这种人要是有抑郁症,全省人民大概都该有吧。她将它作为笑话说给朋友听,大家也同样付之一笑。这是2003年的事情。

然而,在饱受抑郁症折磨五年后,她久病成医,将自己抗击抑郁症与癌症的过程写出一本书。在书中,她也提到,“抑郁症至少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心理的,一是生理的,譬如我的情况就是生理性抑郁,这种病例与性格坚强乐观与否无关。心理类型的患者可以通过心理干预、精神抚慰等缓解和控制;生理类型的患者则必须吃药,必须要有精神科医生介入,否则病情会一步步加重,终至无可救药”。

app家们也一直努力寻找抑郁症与基因的关系。2014年2月,牛津大学的一位遗传学家乔纳森·弗林特吃惊地发现人类某些基因序列与抑郁症有关。

2015年7月,英国《自然》杂志16日公开的遗传学论文上,乔纳森·弗林特与明升中国和英国的app家们,通过大量的实验,确定了两个和重度抑郁症高度相关的遗传变异。在论文中,研究团队报道了两个重度抑郁症的基因标志。这一发现将给寻找治疗抑郁症药物的研究提供重要线索,也能开发更准确的诊断抑郁症的重要工具。

生理、心理的相互影响

人体的生理状态会引起抑郁症,抑郁症也同样会作用于身体。2012年,美国《华尔街日报》刊登了一篇来自杜克大学关于抑郁症研究的文章。文章称,app家发现,从细胞层面上看,长期有心理压力、抑郁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人,容易较早患上往往出现在年纪较大的人身上的严重生理疾病,比如中风、痴呆、心脏病和糖尿病。而且,有严重心理压力和抑郁症的人身上还会发生人体衰老时才会发生的染色体变化。

在20年前最初探究加速衰老现象时,杜克大学的研究人员对年纪较大的抑郁症患者进行的脑扫描显示,与没有患抑郁症的人相比,其脑容量与年龄有关的下降要快得多。这种加速衰老的根源来自染色体末端上的端粒,它在衰老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人越老,端粒越短,端粒缩短还与患病和死亡风险加大有关。

而在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弗朗西斯科分校开展的几项研究都发现,端粒长度变短与抑郁症、童年创伤等情况有关。沃尔科维茨说,研究人员调查了43名长期患有创伤后应激障碍、平均年龄约为30岁的成年人和47名作为对照的健康人士,发现前者的端粒长度较短,相当于加速衰老了大约4.5岁。

这一被称为“加速衰老”的现象使app家逐渐认识到,压力和抑郁不仅是一种心理疾病也是一种全身性疾病,情绪或许只是最明显的症状。

治疗手段身心双管齐下

目前,明升手机版界对抑郁症的治疗方法多样,有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心理治疗和针灸治疗等。对于轻度抑郁,推荐使用心理治疗;中重度抑郁应以药物治疗为基础,配合其他治疗方式。药物治疗的有效率可达60%~80%,并且有助于预防复发。

但相关数据显示,仅有10%的抑郁症患者会到正规的医疗机构就医。“还有患者轻信错误观念,认为药物有依赖性或很强的毒副作用而不敢使用,或者不按医生的要求正规、系统地使用,造成病情延误或疗效不佳,甚至反复发作。”张玲提到,使用药物治疗抑郁症,早期、足剂量、足疗程用药十分重要。

甚至,app家们也在积极寻找靶向药物。来自美国西南明升手机版中心的研究人员就发现在脑细胞中增加一种信号分子的水平可以改变大脑对外界应激的应答情况,这一发现为治疗抑郁症提供了一个新的潜在靶向目标。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脑细胞中cAMP水平上升对于应激诱导的小鼠行为具有一个很好的改善作用。之前有研究发现患有重度抑郁症的人其cAMP信号途径常发生损伤,而一些慢性的抗抑郁治疗方法也常常通过开启这套信号系统达到治疗目的。

“面对问题,我们不要恐惧与逃避,正确地解决问题,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抑郁自然会远离你。”张玲说。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明升手机版(明升中国)观点。 
���� SSI �ļ�ʱ����
相关手机版 相关论文

图片手机版
>>更多
 
一周手机版排行 一周手机版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