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草地和沼泽湿地的草本植物是牲畜饲养的优质草料,也是候鸟栖息的主要食物来源。对于多年生草本植物占优势的生态系统,刈割或牧食是一种常见的去叶干扰。近日,明升中国app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洞庭湖湿地生态研究团队以洞庭湖优势湿地植物短尖苔草为研究对象,通过连续两年的野外定位实验,找到了利用和保护的理论依据。
每年旱季,洞庭湖水位退行,短尖苔草迅速长成一片草原;雨季到来时,苔草被淹没腐蚀。亚热带所陈心胜博士在导师谢永宏的指导下,研究刈割对洞庭湖湿地植物的影响。“刈割(放牧)是湖区农民利用湿地苔草资源的一种重要方式,频率太高会导致苔草群落退化,从而影响候鸟栖息地和食物来源,影响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而禁止利用又造成一定的资源浪费(洪水期全部腐烂在湖里)。”陈心胜说。
他们发现,在草地和沼泽湿地生态系统中,通过地下芽库种群中芽的萌发产生分蘖是植物对刈割响应的重要机制之一。但是,有关湿地克隆植物如何调整芽库统计特征,从而调控种群动态对去叶干扰作出响应还缺乏报道。
研究人员用不同频率(对照、每月割一次和每两月割一次)的刈割来模拟放牧对苔草种群的影响。“连续刈割显著降低了短尖苔草的生物量积累和植株高度,但地下芽库的密度和组成没有发生显著变化。因此,短尖苔草可以通过地下芽库产生分蘖,维持地上种群密度,从而忍耐一定程度的刈割(放牧)。但是,连续刈割导致植物用于产生芽体的炭量不足,长期连续刈割将导致短尖苔草芽库密度下降,从而难以维持地上种群密度。”陈心胜说。
研究结果表明一定频率的刈割不会对苔草地上和地下种群造成严重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洞庭湖区是吸血虫疫情高发地区。因为野外实验涉及到植物的地下部分(根和根茎),采样时需要将50 厘米×50厘米大小样方里的地下0~15 cm层土块完整取出,并且每次要取15个样方,然后把根和根茎冲洗干净,分类计数,经常要把硬泥巴掰开,取出里面的根和根茎,工作十分辛苦。尽管戴着手套,还是经常弄得指甲缝里都是黑泥巴。
“很幸运,参加这项工作的人员邓正苗、李亚芳、吴超都没有感染血吸虫病。”他高兴地告诉《明升中国app报》记者。
他们这项研究结果将对湿地植物资源利用和湿地管理提供了一定理论依据,相关论文近日发表于《植物app前沿》。(王晨绯)
《明升中国app报》 (2016-10-10 第5版 创新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