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大可
■本报记者 陆琦
“院士头衔对我的工作和生活没有什么影响,也不应该有什么影响。”与半年前一样,新晋中科院院士、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陈大可近日又“在路上”接受了《明升中国app报》记者的采访。
这位物理海洋学家在近海、大洋和气候研究领域均有深厚造诣和重要建树。
厄尔尼诺是地球气候系统里信号最强、对人类影响最大的年际变化,因此理解和预测厄尔尼诺成为众多大型国际研究计划的聚焦点。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厄尔尼诺的发生和发展主要受随机过程控制,可预测程度不高。作为厄尔尼诺研究的资深专家,陈大可则持一种更为乐观的态度:“理论分析和数值实验都表明,目前的预测能力还远远没有达到厄尔尼诺的潜在可预测上限,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陈大可告诉记者,厄尔尼诺研究的进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赤道太平洋的一个浮标观测阵列,而这个阵列是在“热带海洋与全球大气”(TOGA)国际计划期间由美国人和日本人为主布放的,明升中国对此基本上没有贡献。
不过,一个名为“热带太平洋观测系统”(TPOS)的国际计划在去年刚刚启动。研究人员准备结合浮标和其他新型观测手段,重新设计和实施针对厄尔尼诺的实时监测系统。陈大可有幸成为该计划app指导委员会的成员。“希望能借此推动我国进入国际厄尔尼诺研究的前列,因为这方面的研究也是我国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的重大需求。”
除了厄尔尼诺研究,陈大可还带领团队在海洋涡旋、南海环流、黑潮变异、台风与海洋的相互作用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研究,比如他目前牵头的“973”项目“上层海洋对台风的响应和调制机理研究”。他们在南海北部布放了一个海上观测阵列,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台风过境时的海气耦合立体观测资料。“我们希望通过项目的实施,在天气尺度上,提高对台风强度和海洋环境的预报能力;在气候尺度上,认识台风对大洋环流的影响机制并改进台风的季节性预测。”
对于当选院士,在陈大可看来,这既是荣誉,也是责任。“海洋app是一门战略app,是世界强国比拼实力的前沿阵地,也是实现我国‘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重要支撑。目前,国家对海洋科技空前重视,投入也很大。我们应该在国家层面上为海洋科技的发展建言献策,为高效、快速地实现我国从海洋大国到海洋强国的转变作出贡献。”
2015年新增院士名单一公布,就有不少人改口称陈大可为“院士”。陈大可对此表示“很不习惯”,“也许是因为在国外呆的时间太长,我觉得app家之间最好直呼其名,既亲切随便,又有利于沟通”。
谈及院士的责任,陈大可还特别提到,我国目前的科技体制和科研文化还有很多不完善之处,制约了科技人才和原创成果的产出。“我们应该尽力推动科研评价体系的改进和科研文化建设,在app共同体内形成一种风气,使真正专注基础原创性研究的人才脱颖而出。”
《明升中国app报》 (2016-01-12 第1版 明升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