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马坤记者刘万生 1月8日上午,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2015年度国家app技术奖励大会。大连理工大学共有4项成果获奖,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作为参与单位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自然app二等奖1项。
李宏男教授主持完成的“大型结构光纤传感监测关键技术及其同步采集装备”和李廷举教授主持完成的“高性能铜合金连铸凝固过程电磁调控技术及应用” 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褚金奎教授参与完成的“偏振遥感物理机理、关键方法与技术应用”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原我校徐世烺教授团队成员李庆华参与完成的“混凝土结构裂缝扩展过程双K断裂理论及控裂性能提升基础研究”获得国家自然app二等奖。
李宏男教授主持完成的“大型结构光纤传感监测关键技术及其同步采集装备”以结构安全监测首选传感元件——光纤传感器为研究载体,历时10年科技攻关,打破了国外相关技术壁垒,形成了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装备,建立起了光纤传感监测从“应变传递机制→新型封装技术→阵列感测技术→同步采集装备→状态机架构”的成套技术体系,突破土木、力学、光学、信号、微机电系统等诸多难题。项目共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12项,实用新型专利6项,软件著作权2项;主编完成我国结构安全监测领域第一部国家行业标准和主编安全监测基本术语国家规范各1部,出版学术著作4部,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SCI收录70余篇。项目完成了从核心技术→硬件设备→软件集成→工程应用的系列创新,技术装备已得到批量应用,包括世界最大跨度弦支穹顶结构——大连市体育馆等重大工程,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李廷举教授主持完成的“高性能铜合金连铸凝固过程电磁调控技术及应用” ,利用电磁和高能同步辐射成像技术,实现了连铸过程合金凝固行为和溶质传输的电磁调控。发现了大电流致枝晶尖端分裂及磁场诱发柱状晶-等轴晶转变现象;建立了世界第一条非真空下Cu-Cr-Zr合金水平电磁连铸生产线,成品接触线平均抗拉强度610MPa,导电率79.85%IACS,在国内外报道中最高,京-沪高铁2010年在冲高段列车速度达到486.1km/h,刷新了世界铁路运营试验最高速度,所用接触线是本成果产品;发明技术还用于锡磷青铜板带水平连铸和大直径黄铜合金棒的水平连铸,改善了铸坯的元素偏析,提高了成品率和生产效率,已建成十余条水平电磁连铸生产线。高性能铜合金是交通、通讯、航空航天等领域重大工程的必用材料,其制备过程中的成分、组织和缺陷控制是国际铸造界的难题。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