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升手机版(中国)

 
作者: 刘毅 来源:人民日报 发布时间:2015/8/16 10:36:24
选择字号:
国家气候中心:厄尔尼诺至少持续到2015/2016年冬季

  资料来源:国家气候中心

  自2014年5月开始的厄尔尼诺事件,目前仍在持续发展。国家气候中心预计,厄尔尼诺事件将至少持续发展到2015/2016年冬季,有可能成为1951年有系统记载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而其强度将达到强厄尔尼诺事件标准。

  厄尔尼诺是指太平洋东部和中部的热带海洋海水温度异常持续变暖的现象。本次厄尔尼诺事件发生后,通过海洋和大气的能量交换、相互作用,已经对包括我国在内全球多地的天气、气候产生影响,未来较长时间里,它的威力还将持续显现。

  趋 势

  目前处于中等强度,近期将达强厄尔尼诺水平

  国家气候中心最新监测表明,此次厄尔尼诺事件在7月达到最强阶段,赤道东太平洋的海温比常年平均值偏高3.5℃;赤道东太平洋海表面下面的次表层,海水温度比常年平均值偏高超过6℃。

  国家气候中心正研级高级工程师周兵指出,今年5月以来,厄尔尼诺发展持续加速,大气对其的响应也愈发明显。1951年有系统记载以来,厄尔尼诺持续时间最长的是1982年—1983年和1986年—1988年,均为16个月。本次厄尔尼诺事件已经持续了15个月,并将通过秋季,进入冬季,极有可能成为1951年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

  根据国家气候中心的监测标准,当赤道中东太平洋区域海温比常年平均值偏高0.5℃的状态持续6个月,则确定为一次厄尔尼诺事件;如果该区域海温偏高0.5℃的状态持续5个月,而且5个月的累计偏高值大于4℃时,也可确定为一次厄尔尼诺事件。

  基于这一标准,国家气候中心认为,本次厄尔尼诺事件发端于2014年5月,到2014年10月正式“成型”,并将至少持续发展到2015/2016年冬季,强度将达到强厄尔尼诺事件标准。

  周兵表示,目前,世界气象组织还没有给出一个统一的或普遍适用的标准。这导致各国认定的厄尔尼诺事件的起止时间不完全相同,但对于整个事件的强度和发展趋势的预测、热带及热带外大气对厄尔尼诺的响应等,各国的结论还是较为一致的。

  世界气象组织6月发布简报称,太平洋赤道海域的大气与海洋正处于中等强度的厄尔尼诺水平。绝大多数气象模型预测太平洋赤道海域水温将继续变暖,并有可能在未来数月达到强厄尔尼诺水平。

  影 响

  主要影响南北美、亚洲、澳大利亚及太平洋岛国,导致极端天气多发

  “形象地讲,厄尔尼诺就是大海阶段性地‘发烧’。大海‘发烧’后,会通过海洋与大气之间进行的能量交换,改变大气环流和温度分布,这个过程必然会在世界不同地区造成不同程度的气候异常。”明升中国工程院院士、明升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特别顾问丁一汇说。

  这次厄尔尼诺事件在发展过程中一波三折,去年春夏和今年春季两度出现海水增暖减弱的现象,险些“夭折”。不过,它仍然对全球一些地方的气候造成了不小的影响。

  “持续增温的海水首先在热带地区引起大气响应。”周兵指出,2014年冬季,巴西出现了1930年以来最重的干旱,水资源告急的城市超过900个,干旱导致的水资源短缺影响了4580万人的饮水。“这是由于中太平洋地区海温偏高、对流旺盛,产生的上升气流,一支在巴西下沉,造成长期晴好天气;另一支气流向西传播,在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地区引起了干旱。”

  随着厄尔尼诺的持续发展,世界多地相继出现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今年4月,澳大利亚降水比常年同期偏少五至八成;5月,菲律宾8省出现严重干旱,印度高温热浪导致2000多人死亡,美国加州等地遭遇极端严重干旱;6月,泰国遭遇10年来最严重高温干旱,朝鲜半岛也遭受了罕见干旱的影响;7月,日本遭遇高温热浪,美国中西部遭受暴雨袭击……

  “厄尔尼诺主要影响区域是热带地区和环太平洋地区,包括南北美洲、亚洲、澳大利亚以及太平洋岛国。”周兵说,厄尔尼诺是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之一,但并非唯一重要因素,它会影响暴雨、干旱、热浪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发生频率和强度,但很难把一次孤立的天气事件归因于厄尔尼诺。

  今年年初,世界气象组织发布公报称,2014年为有记录以来最热的年份,气候变暖趋势持续。据世界气象组织监测,今年1月至6月,全球表面平均气温达到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高值,今年上半年是有气象记录以来最热的。丁一汇认为,其中一个原因是厄尔尼诺形成的异常暖海温,通过海气交换作用,可以向大气持续输送很大的热量。一般一次厄尔尼诺会使全球平均气温在一两年内上升0.1℃,甚至更高。今年是否成为破纪录的最热年份,要看下半年全球地表增温的强度,尤其是大陆地区的增温强度。

  预 防

  厄尔尼诺影响我国旱涝格局,应继续警惕气候异常

  1997年—1998年发生的“超级厄尔尼诺”,是历史上最强的一次,1997年12月海温升温最高达2.5℃。其影响波及全球,也给我国长江、松花江、嫩江流域带来较多降雨并引发洪水。2014年开始的这次厄尔尼诺事件是否会对我国产生严重影响备受关注。

  丁一汇介绍,近几十年来全球共发生三次超级厄尔尼诺。超级厄尔尼诺的产生需要两个条件,一是中美洲沿岸热带太平洋增温达到4℃,二是中东太平洋增温超过2℃。全球各项预报结果总体认为,当前太平洋海水升温现象可一直持续到今年年底至明年春天,随后将逐渐衰减。在强度上,可以达到强厄尔尼诺,但难以达到超级厄尔尼诺。

  国家气候中心主任宋连春研究员指出,这次厄尔尼诺事件已经对我国气候产生了重要影响。前期影响主要是2014年夏季我国东部主要多雨带在长江以南地区,降水出现“南多北少”特征;2014年末至2015年初出现暖冬,特别是在1月和2月,全国平均气温均创历史新高。

  今年入汛以来,我国降水格局继续呈现“南涝北旱”特征。江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多次强降水过程,梅雨开始早、出梅晚、雨量大。江南梅雨量较常年偏多85.6%,长江中下游梅雨量较常年偏多35.5%,江淮梅雨量较常年偏多46.6%;华北雨季开始晚,于7月23日首先在京津冀地区开始,较常年偏晚5天,截至目前,累计降雨量61.9毫米,占常年雨季雨量的45.5%。华北降水总体明显偏少,出现阶段性干旱。

  “多年统计资料显示,在较强厄尔尼诺事件出现后的第二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多雨、华北干旱出现的可能性将增加。这是因为厄尔尼诺改变了海洋和大气温度场的分布,进而改变大气环流,尤其是使东亚夏季风减弱,这会使海洋向大陆的水汽输送不易到达北方。”丁一汇指出。

  持续发展的厄尔尼诺事件,不仅影响我国主汛期的旱涝格局,对秋冬的气候也会产生影响。宋连春表示,厄尔尼诺事件持续的时间越长,累积强度也就越强,大气对其产生的响应会愈发明显,气候影响会更为显著,应继续高度警惕其可能引起的气候异常,减少灾害损害。南方地区仍要特别注意防范暴雨洪涝造成的城市内涝,还要防范可能出现的山洪地质灾害。东北地区可能发生低温冷害,对水稻等农作物产生不利影响,应注意预防。此外,对于华北一些地区可能出现的干旱和高温,有关地区和相关部门应做好应对准备,提高抗旱能力。

  链 接

  “厄尔尼诺”的由来

  “厄尔尼诺”是西班牙语ElNino的音译,原意是“圣婴”。相传居住在秘鲁和厄瓜多尔海岸一带的古印第安渔民注意到,每隔几年,当地海水温度就会异常持续变暖,导致性喜冷水的鱼类大量死亡,渔民遭受灭顶之灾。由于这种现象最严重时往往在圣诞节前后,古印第安人将其称为“圣婴”。

  厄尔尼诺事件一般2—7年发生一次,上一次厄尔尼诺出现在2009年至2010年。

  《 人民日报 》( 2015年08月16日 07 版)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明升手机版(明升中国)观点。 
���� SSI �ļ�ʱ����
相关手机版 相关论文

图片手机版
>>更多
 
一周手机版排行 一周手机版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