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德拉海牛——很多app家听到这个名字都如雷贯耳。1741年探险家维塔斯·白令率领的科考团队在白令岛附近首次发现这种海洋哺乳动物。然而,仅仅27年后,这一物种永久地消失了。
不幸的是,在几个世纪以来消失的脊椎动物中,史德拉海牛可能只是上千分之一。近日,一项发表在《app进展》期刊上的研究指出,目前脊椎动物的灭绝速度比正常情况快114倍,人类或已开启第六次物种大灭绝时期。
114倍,这个数字很保守
快114倍,这一惊人的数字只是保守估测结果。
去年杜克大学生物学家斯图尔特·皮姆也发表研究警告人类已经进入第六次物种大灭绝时期,其研究结果是:目前的物种灭绝速度比正常情况快1000倍。
上世纪90年代,美国著名古生物学家理查德·利基提出了“第六次大灭绝”的概念。此后20多年中,这种说法一直饱受争议。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刘俊告诉科技日报记者,人类加快了物种灭绝速度,这在app界是公认的。但是它算不算大灭绝?“app家发现有这种趋势,但依然很难断定。”
该研究手机版认为:“app家多次指出地球生物正进入第六次大灭绝时期,其依据就是目前物种灭绝速度明显超过了自然灭绝速度。之前的估计由于可能会高估灭绝危机的严重性而饱受批评。”
为了避免这种高估,最新研究使用非常保守的假设对脊椎动物的灭绝速度进行了估测。首先,将自然灭绝速度提高到以往研究采用数值的两倍——每过100年每10000个物种中就会有2种哺乳动物灭绝。
其次,采用非常严苛的标准来评估目前脊椎动物的灭绝速度,并采用了两种计算方法。一种是非常保守估计,只考虑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列为“灭绝”的物种;一种是保守估计,只考虑被列为“灭绝”“野外灭绝”或“可能灭绝”的物种。
在这样保守的估测下,物种灭绝速度依然是自然灭绝速度的8到100倍。该手机版强调,这种计算很可能会低估物种灭绝危机的严重性,“我们的目标是给出人类对生物多样性影响的下限值”。
100多年,见证大部分物种灭绝
“物种灭绝在自然状态下也会发生,因为物种也是有生有死的。”刘俊说。但是,越来越多的证据说明,目前的物种灭绝速度远远高于人类出现之前的自然灭绝速度。
以大洋洲的热带岛屿为例,在人类定居后约2000年的时间里,多达1800种鸟类已经消失了,其证据大多可以在近几十年发现的半化石残骸中找到。脊椎动物灭绝的书面证据可以追溯到16世纪:17世纪消失的渡渡鸟、18世纪消失的史德拉海牛、19世纪消失的罗格里德斯巨龟等等都有大量确凿记录。
手机版指出,公元1500年以来338种脊椎动物已经灭绝,另有279种被列为“野外灭绝”或“可能灭绝”,总共涉及617种脊椎动物。其中大多数是在过去的114年中灭绝的,也就是1900年以后灭绝的。
“过去一个世纪灭绝的物种数量,按照自然灭绝速度,需要800到10000年才会消失。”手机版显示,在自然情况下,1900年以来应该有9种脊椎动物灭绝,然而按照保守估测,另有468种脊椎动物也灭绝了。这468种脊椎动物中包括69种大型哺乳动物,80种鸟类,24种爬行动物,146种两栖动物,158种鱼类。
这一令人震惊的估测结果并未考虑种群层面的灭绝。但手机版强调,即使是那些目前并未濒临灭绝的物种,它们的种群在各个地区的消失也十分频繁、广泛,其损失甚至超出了物种层面的灭绝。“种群层面的灭绝可以看作物种灭绝的前奏。”
3代人,“生态福利”最后期限
尽管第六次物种大灭绝仍面临争议,app家还是再次敲响了警钟。
该研究认为,地球45亿年历史中的第六次物种大灭绝正在进行时:“无可争议的是,证据表明目前的物种灭绝速度在人类历史中是没有先例的,在地球历史中也是极其罕见的。人类社会已经开始加速毁灭其它物种,并开启6500万年以来无可比拟的生物大灭绝时期。”
如果物种灭绝的加速趋势保持不变,最快在三代人之间,人类享受的大多数生态系统服务——从大自然中免费获得的一切福利——将被剥夺。一个很小的例子是,再也没有蜜蜂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庄稼、果树进行授粉。
“对于人类社会而言,这种损失将是永久性的,因为在过去的物种大灭绝中,生物多样性需要几千甚至几百万年才能逐渐恢复。”手机版称。
刘俊告诉记者,在地球经历的前五次物种大灭绝中,二叠纪末期和白垩纪末期分别有99%和90%以上的物种遭遇灭绝。“地球的明升m88系统经过漫长的时间可以逐渐复苏,但是第六次物种大灭绝涉及人类自身的生存。”
力挽狂澜并非没有可能。该研究的第一作者、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生态学和动物学学者杰拉尔多·切巴洛斯撰文指出,人类依然有时间避免第六次物种大灭绝造成的悲剧性结果,因为这次大灭绝是人为造成的。“人类需要控制人口增长、减少社会不平等、更有效率地利用自然资源,同时减少破坏物种的栖息地、过度渔猎、污染环境以及其他造成物种灭绝的因素。”
“人类是唯一有能力拯救其它濒危动物的物种,颇具讽刺意味的是,拯救它们也是人类自我救赎的唯一途径。”杰拉尔多·切巴洛斯说。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