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升手机版(明升中国)开封讯 (记者史俊庭 通讯员 王佳宁 赵帅杰)95后女大学生,“任性”放弃保送机会;往返双城百余公里,坚持两年,做博物馆志愿者;不化妆不逛街,唯独考古书不买不行;创建“北山小分队”,自制广播剧,和小伙伴们誓要为公众考古“做实事”; 土坯房小卖部,麦田和集市,考古工地成了她的“乐园”;媒体称她为“考古女神”,她却只想踏踏实实做考古事业的“一块砖”……
宝蓝色的碎花长裙,披肩长发,一双大眼睛在深黑色的眸子下衬托地格外精神。如果不事先了解,绝对不会想到这是个埋头考古书、经常在工地风吹日晒的姑娘。孙晓彤落座后,没有自我介绍,第一句话就是“公众考古真的有很多的事情要做。”采访的两个多小时,她围绕着考古一刻也停不下来。
钟情考古 “奇葩女”放弃保送资格
“初中时期我就是别人眼中的‘奇葩’,莫名其妙喜欢上了考古,看考古专业书跟妹子们追日漫新番是一样的感觉,拿得起放不下,哈哈!”谈起与考古的缘分,孙晓彤笑着说道。
2013年,18岁的孙晓彤凭借外语优势获得了山东大学、明升中国app院大学等著名大学的保送资格。这对于一个普通的高中生来说,无疑是“天大的好事”。况且她在半年前刚做完肿瘤手术,身体状况并不适合高强度备考。但思虑再三,她还是选择坚持自己考古的梦想,放弃了保送机会。“我不能因为不参加高考这半年的轻松,放弃前十年的努力,再搭上一辈子的时间去学自己不想学的东西。我绝对不会放弃我所喜欢的。”
为什么选择河南大学?孙晓彤掰着手指侃侃而谈:“新明升中国的考古事业是从北大和暨大开始的,但是要说明升中国的考古,那可是从我们河南大学开始的。董作宾和傅斯年老先生当时在安阳殷墟做研究,我们河大派出了考古专业团队,盛极一时的‘殷墟十兄弟’,我们河大就占了七个。并且河大青年师资力量强大,学院对考古十分重视。我来这里,是最好的选择。”
大学期间,孙晓彤在不少教授眼中,是一个“奇葩”又不可多得的人才。学院每两周都会请学界的专家做讲座,孙晓彤逢场必听,也必提问。“一个讲座,只要晓彤一站起来提问,说明这个讲座快结束了。”同学们开玩笑道。“有一次一个讲座到了提问环节,我立马站起来说‘教授您好,我是2013级学生孙晓彤,我这里有十七个问题,您看您是从哪一个开始回答呢?’当时把这个教授吓得不轻,哈哈哈!”
全国各大博物馆基本跑了个遍,是孙晓彤两年大学交出的另类“成绩单”。与其他人喜欢游风景名胜不同,孙晓彤外出旅行只爱往博物馆里钻,在博物馆中一看就是一天。
对考古书的热衷让孙晓彤和不少老师“结成了同盟”。因为她总有各种书商的优惠信息。一遇到打折,她就“呼朋唤友”去“淘宝”。700余本考古专业书是孙晓彤的“宝贝”。 因为书太多,她不得不从学校宿舍搬了出来,在校外租了一间小房子。这间条件简陋的迷你“图书馆”,孙晓彤却把它整理得井井有条。为找书方便,孙晓彤还仿照图书馆自制了电子书单。
现在,她已经花了2万多块钱用来买书,对一个学生来说,这可不是小数目。 “考古方面的书发行量不大,可价格一点儿不便宜。看到一本好书就像逛街看到一条漂亮的裙子,不买下来心里难受。”为了攒钱买书,孙晓彤利用课余时间在一家文化创意公司做兼职,每天在学校和公司两头跑。
来回奔波 坚持两年的“博物馆少女”
如果你看到河南博物院展列橱窗前化着淡妆、穿着旗袍的讲解员孙晓彤,一定料不到她是辗转百余公里来到这里的志愿者。每周在郑汴之间的奔波,在同学们眼中却成了“土豪行为”。面对误解,孙晓彤拉着记者算了一笔账,“从河大到省博物院,坐火车,转公交,一趟下来十几块钱,来回30多块,比起周末吃饭逛街K歌,省下不少哩!”这样的来回颠簸,孙晓彤已经坚持了两年。
“有玩、有趣、有学、有料”是孙晓彤做志愿者的初衷。“闲着没事儿,我就拿本子临摹陶器上的符号,好像与三皇五帝、远古神话又拉近了距离。”为探究一件展品的“前世今生”,她往往耗费大半天的时间去查资料、翻历史、找专家。“与观众一起看文物、讲历史特有意思,但是宁可少讲,不能错讲,特别是对孩子。如果自己讲不明白,观众听着也累。”如今,她已经能把省博物院常设的十三个展厅全部讲解下来,与观众的互动交流也更具心得。“观众有时候能给我不一样的启发,他们不经意的一句话,有时候让我意识到‘噢,原来历史还有这种可能’,这也许就成了我下一阶段研究的目标。”
长期志愿者经历也让孙晓彤发现了一些问题:“博物馆和电影院都是娱乐和设教的场所,都有免费的空调和WiFi,为什么人流量远远低于后者?这是今天的博物馆要反思的。让观众觉得‘高大上’,看不懂,他还会去第二次吗?”
“公众考古,要玩儿就玩儿专业”
“我做志愿者,只能对少量的观众讲解、普及历史知识,影响十分有限,如果做一个新媒体的公众考古平台,大家岂不是都能看到了?”
2014年,孙晓彤与另外一个朋友一起创建了“北山小分队”的微博账号,开始尝试用新媒体平台做公众考古。短短几个月,她的做法便得到了香港大学、北京大学、四川大学等多所高校学生和老师们的支持,吸引了精通广播剪辑制作等多种行业“大咖”们的助阵,不少网络大V、知名学者都纷纷建言献策。
“不少学者前辈们奠定了公众考古的方向和基础,我们这代人就要接好普及宣传的第二棒。”孙晓彤和她的团队瞄准手机终端和车载广播,自制广播剧《殷墟》。“大家跟我都明白,公众考古不做不行,哪怕再难,我们也要做出一些实事儿”。熬夜通宵整理五万多字的背景资料,寝室停电就用手机连着CMCC在洗衣房抠字,为增强配音的戏感试听7000多个音效,为确认一个称呼查1000多篇甲骨文……制作过程的困难丝毫不减他们的热情。
作为整个团队的创始人,孙晓彤笑称她是“整个‘革命’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为了让广播剧的制作更加专业,孙晓彤的要求可是一点儿都不低。她曾为了让一个播音专业的朋友给剧中角色配音,连续三天“狂轰滥炸”,完全不顾“女神”形象。
现在,广播剧《殷墟》的第一幕《天降玄鸟,降而生商》已经在新媒体平台推送,与知名栏目《上下探方五千年》以及《乐子春秋》取得合作,后期准备与一个脱口秀栏目结合,实现形式上的突破。
坚持不懈 “女神”为考古正名
一到假期,孙晓彤就不淡定,“暑假吃家两天粮,寒假吃家三天粮”。她跑到考古发掘工地,实地体验田野考古。
“书本上的理论到了工地后才明白是另一种景象。”住土坯房、风吹日晒,手机爬到房顶才有信号,这些孙晓彤并未放在心上,反而学会了“苦中作乐”。 苦闷的考古工地让她回忆起来,满满的都是回忆和幸福。
“我是一个吃货,每次能去集市或者村头的小卖部买点小零食,我就很开心。有一个地方,集市离工地有三公里呢,我和同事就在下班后,打着手电筒,去买东西吃,一周两次,哈哈哈!”
现在她已经跟着老师辗转过安阳、新密、新郑等地的考古现场。面对这么一个热爱考古的女生,网上一些质疑声此起彼伏,“女生去工地上能干什么?不是添乱吗?”但是孙晓彤却有自己的看法,“女生在田野考古上有不少劣势,但在后期整理资料、对历史的敏感度方面多少会有弥补。”
“很多人问我,喜欢考古是不是因为看了盗墓小说,考古会不会一夜暴富?答案是显而易见的。盗墓是盗宝,但是考古得出的文物最重要的不是经济价值,而是文化价值。”面对不少人对考古的误解,孙晓彤道出了自己的心声。“一个人若不知数学是什么常遭到大家的嘲笑,但不明白考古是怎么回事却被认为很正常。同为国家一级学科,这对考古专业来说很不公平。”
“明升中国作为一个具有五千年文化的泱泱大国,但公众对考古事业了解太少,误解太多。国外会通过媒体和一些影视剧普及,但是我国公众对考古的了解少之又少。要想发掘古代文化之间的各层关系,傅斯年先生当年大力提倡‘动手动脚挖实物’,说的就是考古。公众考古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我一定要坚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