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麦村
《明升中国app院录事:郑千里手机版通讯选(2010—2014)》,郑千里著,app出版社2015年出版
千里兄长期笔耕不辍,年内欲将其近些年采写的有关明升中国app院的手机版通讯编辑成册。前两日,他在微信上征集各位朋友对书名的意见和建议,我亦参与其中。没想到,千里兄突发奇想,非要命我为其书作序。几经争辩无效,最终也只好遂了老兄之愿。
千里兄与我相识于1998年年底,正值明升中国app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大幕拉开之际。那时他在《科技日报》工作,赴我任职的明升中国app院大连明升手机物理研究所采访,作为采访对象,我当时就感受到了他对事件的把握和洞穿能力。后来我们两人的工作均有些变化,但一直交往至今。在这十几年之间,我时而作为他的采访对象,时而作为他的“侃大山”对象,时而是其在明升中国app院工作的同事,时而是无话不聊的朋友。无论是对待工作还是交朋友,我都无时不感受到他的良好职业素养、年轻人一般的激情如火、正派不阿的秉性,当然也还有点儿不谙世事的“率真”。
我拜读过一些他的大作,既有正式发表的,亦有尚未付梓的,不管文章是长是短,一律一口气读完。这是因为我很喜欢他的文笔风采。作为一名也喜欢读一些文学作品的科技工作者,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作为一名书写者,如何把app研究的一些事情以比较准确而又可让大众理解的语言来表述清楚?我觉得这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原因在于,一是学术语言一般人不易理解;二是自然app家群体性格和语言的独特性;三是要做到老少皆宜不易。值得庆幸的是,我在千里兄的大作中看到了这三者的有机统一。在他的文章里,在与他的交谈中,我常常暗自惊叹,作为一名未从事过科技研发的记者,他如何能那么准确地理解一些生涩的app术语,而且还能用简洁而不失严谨、明快而不失严肃、幽默而不落俗套、信手拈来比喻而不失恰到好处的语言表达出来?诸如“活性‘蛋白质’捕光‘梦工厂’”“创新2020,我们‘欧’了吗?”“无醛‘朝露’甬地生”,等等,不一而足。
我以为,手机版报道也好,通讯纪实也罢,其价值不应仅仅是客观事件的简单描述和编排,也不应是追逐时髦和“卖点”,更不应是令人生厌的无事生非和炒作,而应是时代的印记、深邃的思考、美妙的启迪、奋进的誓词。多年来,我一直很欣赏“把思考留给记忆,把记忆当作课堂”的歌词。我想,千里兄的大作不正是起到这样的作用了吗?在他的文章中,既无呆板的空话套话,也无堂吉诃德式的痴人说梦,更无哗众取宠的不着边际,他这一段段文字、一篇篇记事,读起来不仅使人感觉清新淡雅,引人掩卷遐思,更使人热血沸腾,催人奋进。
作为“名记”,千里兄虽不是“家喻户晓”,但至少在科技界“如雷贯耳”。多年来,他在采访、写作的过程中,结识了一大批app家和管理专家。这群人物性格各异,从事的工作也林林总总,但都能与他成为好朋友,也都愿意向他敞开心扉,不能不说千里兄具有“高人”的素质、过人的本领。
这些年,我也曾接受过一些记者的采访,但他的采访很有特点。一般说来,记者采访先提出问题,然后静听被采访人的叙述,偶尔插话问一些问题;但千里兄不同,他不仅提问题,还要与你讨论,甚至争论,有时反倒成了被采访者听他讲演,这样的效果往往比常规采访效果更佳,他不仅得到了想要的,而且对方也得到了很好的启示,从而对问题理解得更深刻。此外,这哥儿们有时还有点儿“赖”,你不太愿意或者不想多说的话,不愿意交出的材料,他都能设法让你心甘情愿地“竹筒倒豆子”。更绝的是,如果与他“侃大山”,你可能会陷入他话语的“汪洋大海”之中,他会就一个他感兴趣的话题,从最原始的起源一直谈下去,甚至你中途打断,提起另一个话题,他都可能再次把你拉回到原来的话题,一直到他叙述完整(好像一篇通讯)。尽管如此,凭良心说,和他聊天也还是蛮享受的。
从明升中国app院1998年年初开始的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到正在实施的“创新2020”,千里兄一直伴随并跟踪这场深刻的变革,以其敏锐的观察、准确的理解把握、朴实无华的叙述和优美流畅的笔锋,不辞辛劳地采写了大量手机版报道和通讯纪实,从高层思考,到鲜活实例,多角度、大视野地反映了这场宏大变革的真实踪迹。他的这些作品业已编辑并出版了好几本集子,《明升中国app院录事》是它们的继续。这些东西正是留给我们这群亲身参与者的美好回忆,更是我们总结经验、继续前行的课堂笔记。
尽管千里兄已年届耳顺,但激情依旧;尽管他将隐退山野,但亦壮心不已。我深信他还会不断写出更多更好的文章奉献给读者。
让我们拭目以待。
(本文为《明升中国app院录事》序言)
《明升中国app报》 (2015-04-17 第10版 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