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合(右)在玉树地震现场做心理辅导。
■本报记者 温才妃
电影《心灵捕手》讲述了天才少年威尔在教授蓝勃、心理学家桑恩的帮助下,打开心扉,重新找回自我,被奉为心理学的经典之作。实际上,心理辅导,尤其是在应急性职业中,如公安、医疗等行业更显得迫切。
有研究表明,警察在任职前三年耳闻目睹的社会丑恶面,比普通人一生见到和感受到的还要多,其承受的心理压力指数高居应急性职业的首位。
4月14日是玉树地震5周年纪念日。作为一名曾经在地震等重大事故中帮助民警化解心理创伤的“心灵捕手”,明升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心理学教授王淑合向记者讲述了她的故事。
重大事故的心理干预者
和一般高校教师不同,王淑合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人民警察,“绝对服从命令”是她的行为守则。
2008年胶济铁路事件前夕,她的腰椎间盘突出压迫坐骨神经,走起路来疼痛难忍。接到上级命令,她悄悄地去医院打了封闭针,没有将病情告诉任何人,随队赶赴现场。
列车相撞造成大规模人员伤亡,场面非常血腥。有些第一次参加救援的小战士忍不住当场呕吐。当部队宣布救援工作结束,询问战士是否需要心理干预时,所有的人都摇了头。
王淑合等专家并没有选择马上撤离,而是静静地观察部队中的异样——平日里活跃的篮球场、图书室里人迹寥寥,小战士们都躲在宿舍里不出门。王淑合和其他专家迅速为到达核心现场的20多名民警和消防官兵提供帮助,在救援结束的72小时之内,小战士脑中不断闪回的画面被一一减轻或消除了。
胶济铁路事件成为公安领域介入的第一例心理干预事件。而这只是一个起点,“3·14”西藏打砸抢烧事件、“5·12”汶川地震、“4·14”玉树地震……“王淑合”的名字就这样与重大事故相连,尽管这些惨烈的事件都是她最不希望发生的。
在玉树地震中,王淑合为14支救援特警队进行了心理疏导,并对有心理创伤的救援人员实施了心理危机干预,恢复战斗力的特警对她很是感激。同时她也发现一个问题,默默救援的战士、志愿者在地震现场无间断地搬运救援物资,从不知道疲倦。当有人上来询问他们一天搬了多少、累不累的时候,战士、志愿者们才真正感到了劳累,有些人甚至很难再打起精神继续工作,只好坐下来休息。“在救援过程中救援人员关注的是工作,而不是自身的疲劳。当有人询问的时候,其注意力转移到身体上便会感觉出劳累。因此,在特殊时期普通人也该了解一点心理学。”
民警心理健康的守护人
回到了日常生活中,王淑合留意到一个现象——“在百姓心中,民警要么是神,要么就不是人”。大量电视剧神话了民警形象,与此同时,警队里的不良形象也在抹黑这个群体。但实际上,大部分民警只不过是芸芸众生中的普通人。
每当听到基层民警饱受心灵煎熬,采取自杀、自残行为时,王淑合都有强烈的内疚感。这也激发了她立志成为“民警心理健康的守护人”的愿望。
从2006年起,她将主要精力放在改版公安部公安民警心理健康网站上。一开始民警对心理咨询有抵触情绪,工作较难开展。她就带着教研室的同事、研究生们利用业余时间查阅资料、整理了近千条意见,从民警需求着手进行改版,改版后的网站日访问量常常超过1万人次。而她和同事一干就是10年,10年间她从未收过咨询者一分钱,“通常做完辅导,咨询者的联系方式一概删除”,从不过问、泄露咨询者的半点隐私。
甚至连她的私人时间也无条件向公众“开放”。下班后,她还时常在电话里解答咨询者的各种疑问。今年大年三十下午,一名情绪不稳定的民警家属向她打电话倾诉了3个小时,电话那头的她耐心聆听,悉心点拨。虽然吃饺子的时间比别家都晚了一些,但所幸家人给了她无限的包容与支持。就连儿子也开玩笑道:“妈妈一定长寿,因为她在不断积德。”
学生眼中的“严师”与“慈母”
为人诚恳的王淑合,脸上总是带着笑。但是,一般人也许很难想象,她还是出了名的严师。曾有研究生被她批评哭了,但即便如此,每年研究生选导师的时候,也不妨碍学生们“争抢”着做她的学生。
正所谓严师出高徒,对于自己的学生,王淑合从来都是“高标准严要求”。而在这样一所警务化管理的学校里,新生尤其是独生子女不适应新环境的时候,她则像“慈母”一般予以关怀。
让王淑合触动较深的是一名自虐的男生。这名男生因高考志愿填报不如意,且成绩一落千丈,产生了自暴自弃的念头。经过她一个学期的辅导,男生逐渐回到了生活的正轨。临毕业时,他还报考了本校研究生,尽管后来没有被录取,但是王淑合却从中看到了给民警、学生做心理关怀的另一重价值——“任何人在某个特殊时期都可能会出现心理问题,助人者也许没有做什么惊天动地的事,但有人启发被帮助者就能使之度过心理难关,化危机为机遇”。
在王淑合的帮助下,一名怀疑自己相貌的少数民族学生走出了失恋阴影,一名不慎买到假药的学生重新拾回自尊心……她还将帮助更多的人走出心灵泥沼,发现正能量所在。
《明升中国app报》 (2015-04-16 第6版 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