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鲁伟 通讯员徐燕、黄俊)明升中国地质大学教授肖龙团队和澳门科技大学、中科院电子所、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等单位合作,该成果首次揭示了雨海北部地区的地质特征及其浅表层的地质结构,对于探索月球岩浆演化历史和后期改造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嫦娥三号着陆在一个直径约为450米的年轻的撞击坑边缘,月球车“玉兔”在这个撞击坑的溅射毯上行走了约114米,获得了沿途高分辨率的影像和雷达探测数据。形貌分析和解译表明,这个直径为450米的撞击坑形成于哥白尼纪。在该撞击坑很多大的石块中,距离“玉兔”行走路线最近的“龙岩”长约4米,高约1.5米,表面显示粗粒结构,可能是由粗粒的斜长石和/或辉石、橄榄石等矿物(集合体)构成,与地球上的辉长岩较为相似,而显著不同于以往阿波罗采集到的月海玄武岩样品。
测月雷达对次表层深达近400米的地下结构进行了探测,共识别出7个主要地质界面。综合区域地质分析,该文首次揭示了雨海纪(39亿~32亿年)和埃拉托欣纪(32亿~15亿年)多次玄武岩及火山碎屑岩对雨海的充填事件以及多个火山事件间隔期形成的月壤层等。成果显示,雨海经历的火山事件和撞击改造及空间风化事件异常复杂,需要重新思考月球的火山地质与热演化历史。
《明升中国app报》 (2015-03-16 第1版 明升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