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农业保险
■本报见习记者 王方
当前,我国农业正处于以数量增长为主转向以质量改善为主的时期,近几年已经连续加大投入,但是补助力度如何呢?
“补助力度远远不及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损失,无法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所以种植大户种植面积越大,代表着需要承担的风险就越大。”全国人大代表、河南万果园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黄玉清在接受《明升中国app报》记者采访时说。
黄玉清在她今年向全国人大提交的议案《切实加大农业保险投入为现代粮食发展保驾护航的建议》中认为,在当前国际粮食市场动荡不安、国内粮食供给趋紧的情况下,政府应当尽快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机制,为现代粮食生产、现代农业发展保驾护航,以保证粮食的正常生产与供应。
她向记者介绍道,自己所在的河南省一项随机调查的120个行政村的600个农户及40县(市、区)辖区内82家所有开展粮食作物保险的承保公司中,参保农户中有50.2%对开展粮食作物保险的保险公司表示满意,有49.8%的农户表示不满意。
“我在思考一个问题,造成一半的农民都不满意、导致农业保险不温不火的原因到底是什么?”看到这种几乎是两军对垒的状况,黄玉清也疑惑了。
她解释道:“政策保障水平较低是原因之一。”保期内农户受灾损失10%以内的,没有任何赔偿;并且在小麦绝收的情况下每亩农户能得到383元保额全款,但是每亩小麦的生产成本(含人工成本)大概在600元左右。这样一来,由于“赔付标准太低,买保险意义不大”,有的农户就不愿意参保或续保了。
小规模经营模式羁绊住了农业保险的发展。“目前河南省内很多都是以家庭承包为主的小规模分散经营,因此很多老百姓都会觉得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没有必要进行保险投资。”黄玉清了解农户的心声,“再就是很多农民对理赔机制不了解,农户觉得赔付过程烦琐、时间长。”
随着“三农”的快速发展,这块“荒地”也被保险行业慢慢开拓。黄玉清认为,虽然对农民来说有了保险保障是好事,但要做到真正地惠及于民、服务于民才有竞争力。
种粮要防“险”。为增强种粮农户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降低种粮投入风险,稳定粮食生产,她提出的第一个建议是,拓宽农业保险政策覆盖面,推行种粮大户第二次保险。
“建立农业生产风险分散机制,扶持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建设,也是一个办法。”她解释道,通过奖励扶持拉长明升发展,促进粮食深加工企业做大做强,加深企业与农民特别是粮食种植大户联系,并建立良好合作共赢关系,从而降低农业生产风险,保障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黄玉清还建议加强农业技术指导,提高种植大户防灾减灾能力。“建议各级技术部门定期抽调农业农村最需要的专家,适时对农业各类配套技术的指导,尤其是对病虫害防治技术与恶劣天气应急预案的处理等。”
另外,她认为应进一步引导和协调农村土地流转,提高农业机械化的程度和普及率。“政府部门要及时归纳土地流转先进经验,吸取精华,去除弊端,完善土地流转方案,整改解决存在问题,广泛推广机械化操作,促进农业高产能化运作。”
“最基础的办法还是应该继续搞好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黄玉清说,“比如,加强对农村电灌站、灌溉沟渠的管理与维护,确保旱涝灾情时能及时排灌。”
《明升中国app报》 (2015-03-11 第6版 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