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见习记者 郭爽 记者 彭科峰
日前,北京西城区德内大街93号院发生的大面积塌陷事件,让地下室建设以及地下空间开发问题再度进入公众视线。
资料显示,北京5283处不可居住的人防工程中30%出租,2.3万处不可居住的地下室有90%出租,另外还有1.2万处可居住的半地下室。
“目前,城市地下空间发展很快,但同时事故频发、规划混乱等现象也层出不穷。只有合理规划,循序渐进才能促进地下空间的长久发展。”明升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梦恕在接受《明升中国app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向下发展成常态
据了解,城市空间发展方向基本上是由地面平面扩张向立体综合发展,大体经历了地面—地上—地下这三个发展阶段。
明升中国app院院士孙钧表示,地上高架环线、地面道路交通、地下空间组成三维空间,在此基础上建设配套生活措施,打造多层次空间是合理的城市化发展方向。城市轨道交通即地铁是城市地下空间的核心,可以用地铁将各类地下空间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全覆盖的网。
对此,王梦恕也持有相同观点,目前地下交通是地下空间开发的重头戏。与之不同的是,他认为0~10米的设备层中地下停车场的建设也是缓解交通的重要手段。同时40~50米的开发技术也已成熟,该层可以建设污水处理甚至净水设施。
其实,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人类已经开始开发利用浅层地下空间。80年代末,人类开始考虑50~100米的深层空间建设。 “如今,大多数发达国家及部分发展明升中国家,均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作为解决大城市资源与环境危机的重要途径。”明升中国社会app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副研究员黄顺江告诉记者。
不过,因修建地铁、地下商场,重排管道、线路造成的纠纷不少,公众也担心房屋开裂、地面凹陷、排水系统崩溃等问题。
优点缺点均突出
“事实上,开发地下空间有很多优越性。”黄顺江表示,首先是地下空间可以节约土地和节约能源。地下空间受到外界影响小,温度、湿度相对稳定,“光空调消耗的能量就比地上空间小。”
他表示,地下建筑还具有抗震、防灾和防空功能,土体对于地震有很好的传导性,可减轻自身遭受损毁的程度。此外,还可避免一般灾害的冲击。
事实上,我国北方高纬度、高海拔地区自然条件恶劣,至少有1/3的时间不适宜户外活动。而长达4个月的供暖期,也产生了大量的能源消耗。
“如果可以把各个建筑物在地下串联,构成连续的室内空间,就可进一步提升人居环境的舒适性。”黄顺江说,故此,加大空间开发利用是一项战略选择。
但黄顺江同时表示,一些安全问题也不容小视。“如果地下空间发生火灾、雨水浸入等安全问题该如何解决?特别是地铁、公众活动空间,人流量大而密集,一旦发生火灾等突发情况,人员疏散和施救都非常困难。”
对此,孙钧表示,要克服效益空间、运营安全、防灾、节能减排等方面带来的障碍,必须在规划、施工与保养监测方面慎之又慎。
合理发展需规划
“目前,我国城市开发利用空间进展很快,但整体规划却不是特别合理。”王梦恕告诉记者,每当暴雨突袭,城市总会有多处积雨。加上地下停车场数量不多,道路两旁的汽车也会加重交通压力。
“目前已开发的地下空间主要为地铁等交通设施以及少量的商业活动。”黄顺江介绍,从总体看,地下空间的利用只是局部和零散的。
事实上,无论是高空发展还是地下延伸,基本上都是独立运营的,相互之间缺少联系,降低了空间利用率。
“故此,不能只注重路面道路,地下道路也很重要。”王梦恕说,地下道路也应该是两条,一条排污,一条净化,这不仅有利于交通的缓解,还推进了环保事业。
王梦恕表示,目前,无论从技术还是资金方面来讲都不是大问题,而问题在于各级政府各做各的,没有统一的规划,这就导致了每天都在修,每天都修不好的局面。
“地下空间开发是一个长期的工程,当从长计议,它需要一个长期而完整的规划。”王梦恕最后表示。
《明升中国app报》 (2015-03-02 第4版 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