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三分之二国土面积的“特色”
——访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所长马巍
马巍
■本报见习记者 马卓敏 记者 郑千里 通讯员 岳晓
在我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陆地国土上,寒区与旱区的总面积占到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二以上。无论寒区还是旱区,大多生态环境较为脆弱,但都蕴藏着国民经济不可或缺的资源,战略地位突出。
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以下简称寒旱所)的发展,得益于国家对寒区、旱区资源禀赋重视程度的日益提升。“十二五”期间,寒旱所已将自我战略定位于“以探索寒区旱区陆地表层系统的过程、尺度、格局及其相互关系为基础,开展环境与全球变化及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
2015年春,寒旱所在中科院生态文明组以第一名的排序,整体进入特色研究所试点的序列。为进一步了解这个特色研究所,记者初冬时节专程前往兰州,采访了寒旱所所长马巍。
▲寒旱所
▲满足各种冻融试验的多功能小型低温实验箱
▲马巍率领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科研人员在唐古拉山垭口科考。
▲马巍(右一)在昆仑山垭口打钻工作点考察。
明确学科建设思路
“寒旱所是为我国国民经济服务而建设,无论是其‘前世’还是‘今生’,都与国家的发展命脉紧密相连、息息相关。”马巍说,只有心系国家的未来,与国家的重大发展战略合拍,才能走好研究所可持续发展的每一步,在三分之二的国土面积上作出自身的“特色”。
寒旱所立足西部,瞄准国际科技前沿,开展与寒区、旱区环境和工程相关的理论和技术研究与实践,以冰冻圈与全球变化、冻土与寒区工程、沙漠与沙漠化、高原大气、寒旱区水土资源与利用、生态与农业、遥感与信息app七大学科为自己的发展支柱,现已形成“青藏高原综合研究、北方干旱区重点研究、内陆河流域集成研究和特殊领域与前沿探索研究、基础性、综合性主干研究”的全面战略布局。
谈到特色所建设,马巍的理解是,中科院是要打造“集团军作战”模式,其中每一个特色所就好比一个Group(军),必须富于战斗力且能打胜仗。
要想打胜仗,首先要做大、做强自我。2014年,寒旱所将自己的学科建设进行梳理,与国内外相关科研机构进行了一次全方位的对照比较,作出了中科院系统内“独一份”的《发展态势研究分析手机版》。如今,在特色研究所建设的带动下,该所已理清自己的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明晰自我发展的优势和特色,确立了学科建设的思路。
“哪些学科建设更加有优势,我们都可一目了然地看到。通过分析,我们把三级学科的生态学与大气学放到二级学科上,还认真分析了三级学科的优势,将对寒旱所的进一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马巍认为,建设特色所就是要趋利避害,挖掘自身优势,做好一些优势学科。
记者获悉,如今在国际冰冻圈app研究领域,寒旱所已是世界上第四大论文产出机构,研究员也已进入此领域国际发表文献最多的20个作者行列。而在沙漠化国际研究领域,从SCI发文的角度看该所也已位居国际领先水平。
紧跟国家发展制定方案
“要前行就要破釜沉舟。”通过开展特色研究所的建设,寒旱所规划出行动方案,以为国民经济服务为行动指南,大力跟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一带一路”以及水生态发展等。马巍表示,这不仅是国家战略发展的主线,更是寒旱所发展的内部驱动力。
我国如火如荼的工程建设有相应的季节性问题。比如南水北调在寒区,建设工程诱发了相应的灾害,因此寒旱所就要为工程建设需要提供设计参数;又如在冻土区搞工程建设,则很可能影响生态,这些影响是不可逆的;在我国的旱区,风沙灾害一直延伸到了西部地区甚至南方,沙漠与沙漠化也不可小觑。而所有这些都为寒旱所发挥学科优势提供了很好的契机。
据介绍,“十二五”期间,寒旱所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国家自然app奖二等奖以及省部级等奖20余项,取得了如青藏铁路冻土保护等具有代表性的世界级水平科研成果,也成为我国资源环境领域具备一定影响力的研究机构。而在前些年提出的“三个重大突破”中,亦即高亚洲冰冻圈变化与影响、荒漠—绿洲水热过程研究与生态恢复技术示范、重大冻土工程稳定性机理及关键技术,前两项都被中科院评为“优”。
寒旱所瞄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围绕国家未来需求“做文章”,带动特色研究所的建设与发展,已成为其“十三五”规划的行动指南。为此,已设计出的“冰冻圈资源评估和可持续利用”“融冻灾害对青藏高原冻土工程走廊安全性影响评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内陆河流域生态恢复技术应用”“兰新高铁特大风区风沙灾害防治技术”“生物环保固沙技术在防沙治沙中的应用”等一批项目,日前亦已率先启动。
“我们关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布点,不仅已在新疆建立了喀纳斯湖野外站,还在阿勒泰地区有了新布点,因为这里是‘丝路’的北出口,目的是要在这搞好工程建设保障、生态保护以及维护这里的国际河流安全。”马巍介绍说。
“未来的第二个布点是在东北,为此我到大兴安岭地区进行了全面的考察,明确要在东北建设基地,布点的地区除了漠河还有根河、伊图里河等,因为这些地方生态相对脆弱,对东北振兴有着关键作用。”马巍告诉记者。
打通人员晋升通道
“归功于知识创新工程,寒旱所已从早年力量相对较弱的研究所,逐渐成长为具备一定综合实力的研究所,到知识创新工程第二期,寒旱所已经位列中科院资源环境口第十强,而到了知识创新工程第三期,则已跃居中科院资源环境口的第四名。”马巍告诉记者,“未来我们要加大力度培养青年人才,吸引优秀人才进入研究所。近几年我们也设立了青年人才项目,无论博士或硕士进入研究所,都有资格申请研究项目。”
据了解,寒旱所每年都要进行青年人才的考核,考核答辩时所有研究员都是评价者。此外,寒旱所还根据奖惩办法,三年为一期,优秀者将由研究所继续提供资金支持,落后者则面临被淘汰的危险。这些都给了青年人才以十足的动力。
马巍认为,如今科技人员的晋升渠道还不畅通,包括实验室的实验师在内的众多人员还没有相应的晋升通道。而无论是工程师还是检测员,或者是做数据模型的人员以及做技术成果转化的人员,对研究所都有着相应的、不可替代的贡献,所以人才的通道要在未来全面打通。
目前寒旱所已设置了五项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项目,包括国家重大战略咨询服务引导专项、特色工程技术成果转化引导专项、专利技术转化引导专项、生态文明示范工程引导专项等。
同时,寒旱所拟设立特色研究所特聘优秀研究员及特聘青年骨干人才计划,对其分别给予稳定的经费支持和保障,特别是加大对中青年优秀人才支持力度,设置了35岁以下青年人才成长基金、特色研究所“青年创新促进会”基金,以及40岁以下的青年STS项目。
马巍说:“我们目前要建立全面的考核晋升体系,制定人才晋升的标准。包括已成立的寒旱所的大数据中心、16个野外台站都要给予充分考虑。如果这个指标做出来,我们也就相应打开了人才的全面晋升通道。”
《明升中国app报》 (2015-12-07 第5版 创新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