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武汉1月22日电(记者雷宇 实习生汪亮亮)国内高校一度兴盛“教学是良心活,但更重要的是科研”的论调在湖北即将成为历史。
今天,湖北省省内高校高级任职资格完成评审结果公示流程。首次实行的分类评审公示中,2014年评审通过高级职称1065人,其中本科高校教学为主型通过227人,教学科研并重型通过358人,科研型通过12人,申报社会服务与推广型通过6人。
多年来,职称评审指挥棒使得高校“重科研轻教学”成为痼疾。2014年年底,湖北省首次在省内高校推行职称分类评审,构建多元化复合型评价体系,把教师分为教学为主、科研为主、教学科研并重、社会服务与推广4种类型,出台新的分类职称评审条件,对教师的评价不再唯论文,潜心教学、科研推广做得好的,也同样可以评上教授。
湖北省教育厅教师管理处相关负责人介绍,高校职称新评审标准不唯论文更重实绩,对教学为主型教师,重点考察其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实绩,引导一线教师强化教学;对社会服务与推广型教师,突出考察其科研项目成果产生的经济社会效益,强化高校教师队伍服务经济社会导向,这两类评审对科研论文数量要求均大幅降低。
湖北大学赵柏树老师任副教授17年,一直承担专业基础课教学,连续10个学期教学质量考核均为优秀,多年获评该校“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此次通过教学为主型教授评审。
武汉轻工大学老师陈新主持了国家自然app基金等多个科研项目,科研总经费达200万元,获得了3项授权专利,在“三聚氰胺事件”中,开发了三聚氰胺显色剂,建立了简便快捷的检测方法。此次,他成为6名首批社会服务与推广型教授之一。
在此前召开的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师高级职称评审会议上,湖北省教育厅厅长刘传铁指出,完善教师分类评价体系,旨在“为广大教师树立特色鲜明的职业导向”。(原标题:湖北实行高校教师职称分类评审 老师“教得好”可评为教学为主型教授)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