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方案可以概括成一句话:政府不再直接管具体项目,国家科技计划全面整合成五大类。这被视为近年来科技领域里力度最大的一次改革。改革透露的信号主要有两个:其一,整个社会对于科技界的表现并不是很满意;其二,传统的科技管理模式已经被证明是退步纲领,必须另起炉灶,寻找科技管理的进步纲领。对此,科技界应该不会有太多异议。
经过30年的科技体制改革,现在我们终于认识到,仅仅把人才、经费等资源要素简单堆积在一起,并不能产生我们期待的重大原始创新的井喷式涌现,以及科技强国的横空出世;前30年的科技进步,仅是科技界长期被压抑的初级创造力的集中释放,这个阶段已经结束,现在需要新的模式来激发新的创造力。 科技的发展不仅需要资源要素的支撑,更需要有把这些要素进行合理配置的制度安排。寻找新的科技资源组合模式就是实现管理纲领转换的关键举措,而这些举措中具有基础性作用的就是评估制度的改革。在科技活动的整个链条上,每个环节都离不开评估过程,没有客观公正与准确的评估,从政策制定、资源分配到人才筛选每个环节都无法达到最优。
以这次改革为例,2013年的中央财政科技拨款为2700多亿元,现在的问题是,政府不管经费分配了,那么由谁来管呢?经费又分配给谁?如果仍是由原有的一班人马和旧机制重新组合来负责这项工作,那么新瓶装旧酒的游戏就会上演。
如何避免这次改革在结局上又退回到老路上?第三方评估跃入人们的眼帘,但难点是在现有的制度架构和文化下,真正意义上的第三方评估如何实现?
对于独立第三方评估,理论层面的难题基本解决,然而在实践上却鲜有成功的注册。当下一些所谓的第三方,大多与利益方有着各种隐秘的联系,结果导致这些机构被称作“伪第三方”,由于各种监管、监督的制度性缺位,伪第三方的盛行导致真正独立第三方还未降生就已奄奄一息。
独立第三方评估存活的难点到底在哪里?
依笔者管见,独立第三方评估存在与运行的难点主要有两个:首先是独立性,其次,是第三方评估。前者是根本性难点,后者只是一个技术性问题。独立性,是独立第三方评估得以存在的最低标准制度配置要求,如果这点不能保证,谈第三方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这点之所以最难,原因有二,其一,当下的制度安排,缺少实质性的对于权力的制衡力量,没有任何力量可以有效制约权力的越界行为,由此,导致第三方赖以存在的独立性基础条件不具备。其二,明升中国文化从骨子里讲是一种人情文化,它天生就把感性成分置于理性成分之上,以此为恶劣环境下的艰难生存提供一种未来互换补偿机制。时至今日,这种文化也没有改变多少。这两条就决定了独立性在文化层面存在的深层障碍。在表层,独立性难以实现的原因在于经济独立性难以保证,换言之,支持独立性的经济基础在哪里?没有一个稳定的经济来源支撑(或营利模式),任何独立性都是无法持久的,小到个人大到国家,概莫能外。
由于app与技术产品存在的本质差别,笔者认为,app领域的评估,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要由国家以预算的形式提供稳定的经济支持;对于技术领域的评估可由市场来决定,因为它的产权比较容易界定。
至于第三方评估,它的目标是评价准确,虽然是一个技术性问题,但也不是谁都有资格来评的。由于学科的高度分化以及研究的深入所带来的知识梯度和门槛问题是无法逾越的,因此,评估必须要由专业人士来完成,它是一项技术活儿。在大app时代,高质量的评估更是一项稀缺的智力劳动。如果仅仅具有独立性,而没有相应的有资格的人来评,那么,也不会达到我们所渴望的目标:公正与准确。“独立地瞎评”同样是不能接受的。
那些有资格参与评估的人来自哪里呢?笔者曾建议各学科科研人员应该实行动态排名制,这个排名可以把当下最优秀的各领域科技人员基本涵盖进来,从而也为第三方评估提供了有资格的备用人选,这相当于充分利用社会潜在智力资源以弥补机构本身存在的知识短板。实践中如有需要,第三方机构可以从这个排名中随机抽出所需的专业人员。随机原则的运用,避免了潜在的寻租可能性。需要补充的一点是,必须加大评估人员的收益,以此提升抵抗诱惑的阈限。
谁来监督独立的第三方机构呢?很简单,政府、协会与舆论的联合运用,完全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它的内在机制在于把独立第三方评估的存在与毁灭与机构的信用绑定,并承担评估结果失误所带来的有限责任。毕竟,独立第三方评估的明升m88线就是公信力,如果一个机构的公信力丧失了,也就意味它死亡了。
(作者系上海交通大学app史与app哲学系教授)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