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罗地亚媒体上月透露,文化部一位高官被举报博士论文涉嫌剽窃。3月底,克罗地亚最大在野党民主共同体的秘书长米利冉·博尔克奇的博士毕业论文被认定为剽窃,萨格勒布警察学院撤销了2011年授予他的博士学位,该学院同时宣布其颁发的另外10张学位证书无效。这一系列丑闻使克罗地亚公众越来越关注建立和完善预防及惩治学术不端行为的机制。
克罗地亚高校及科研机构中的剽窃行为并不少见。萨格勒布大学是克国最大和最顶尖的大学,该校去年的一项调查结果令人震惊:在6287名参与调查的学生中,72.5%有过抄袭行为,里耶卡大学这一比例甚至达到75%。克罗地亚一个知名的明升手机版杂志利用反剽窃软件对投稿进行检测,结果发现,14%的稿件存在抄袭嫌疑。其编辑称,其他影响力较小的杂志剽窃现象更加严重。
究其原因,一是风气问题。不少学者及编辑反映,人们发现剽窃行为后往往并不愿意举报,因为在克罗地亚学术界,指出某人剽窃或其他学术不端行为往往被认为是人身攻击,并会招致报复。此外,该国学术圈子比较小,只有不到1万名专家学者,学术文章的作者和编辑往往相熟甚至是朋友,因此容易把关不严。一些人文app杂志的编辑甚至会编辑刊出自己的文章。
二是处理程序及机制不透明。有不少人抱怨,他们发现剽窃行为后想要手机版,却发现举报机制很不透明,不知道应该向谁举报,谁有最终裁决权,裁定的期限是多久。一些学术不端的案子经常在几个不同委员会之间来来回回好几年,才会得到一个最终结论。
三是对剽窃行为认识不足,惩戒不严。一些专家认为,由于有关剽窃的法规较为简单,部分学生及学者对“剽窃”理解不当,甚至还有人认为只有全文抄袭才算剽窃。即使被认定为剽窃,被学术期刊正式通告并撤回文章的仍然很少。至于因剽窃论文被撤销学位者,只要经过重新考试并重写论文,还可以再次获得学位。
近年来,克罗地亚政府及学术界意识到,要整治学术风气,预防胜于事后惩罚。目前采取的预防措施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学术机构内部的主动防范;二是外部监督及评价机制。除了制定相关的内部规范并设立专门机构,克罗地亚高校更注重通过培训和研讨会等形式进行防范性教育,提醒师生警惕和避免剽窃等学术不端行为。萨格勒布大学还专门制作了相关的教育影片,以更直观的形式来阐释哪些是学术不端行为,如果发生或发现类似行为应如何处理。所有新生及新入职的教职工都必须观看此类影片。
此外,一些大学还引进了反剽窃软件,以浏览和对比用克罗地亚语及其他语言撰写的文章,及时发现抄袭行为,效果显著。一些克罗地亚杂志如《社会生态学》为避免发表涉嫌抄袭的文章,专门规定,作者投稿时必须签署声明,保证其提交的文章是本人作品,而且要求作者确认所提交的是全部标明出处的最终版本。
克罗地亚app和高等教育机构负责人雅斯米娜·哈弗兰尼卡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对付学术不端行为,事先预防更能避免其造成的不良影响。近年来,克学术界非常重视外部监督和评估制度的建设,除了学术机构内部的主动防范机制,还在全国范围内制定了教育和学术资质“再认证”制度。未来几年内,这一机制对克学术质量和风气的提高将逐渐显现出良好效果。从2010~2011学术年度开始,克25家研究机构及近百所大学成为第一批接受“再认证”的机构,到明年年底前,余下的所有高校及机构都必须接受此项评估,具体工作由克app和高等教育机构负责执行。
“再认证”的具体过程是,每个机构先提交一份自我评估文件,在此基础上,由国内外知名专家参与的评审委员会对该机构进行实地考察。其评价标准中重要的一项就是:在科研及教育工作中有无不端行为,有无对此类行为进行预防、发现及惩戒的机制及行动。评审结果出来后,克罗地亚app和高等教育机构会将其报送克app、教育和体育部,由部长来决定是否颁发新的资质证书,或吊销其原有资质证书,或责令其限期整改。这种“再认证”的周期为每五年进行一次。(本报萨格勒布9月8日电 本报驻萨格勒布记者 张智勇)(原标题:特别关注·国外学术反腐 克罗地亚:反学术不端预防重于惩治)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