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科毕业前大家喜欢什么专业方向,都是懵懵懂懂的“假喜欢” |
西安交大少年班学生:我曾差点从少年班退学 |
|
写作这篇文章时,我大三,交大5年的生活恍若昨日,历历在目。从13岁的毛孩子到成年人,交大少年班为我的世界推开了一扇窗。
少年班预科阶段第一年,我在交大附中度过。“欲成第一等学问、事业、人才,必先砥砺第一等品行。”这是唐文治老校长对后辈的寄语。在附中,学会做人永远是第一位的。
我接触最多的老师,是数学竞赛主教练陈孝庚老师。陈老师也许是我在西安见到的第一个具有app家气质的人。他将绝大部分时间贡献给了数学教育事业,平均每天长达13小时。并且在培养学生的同时“身先士卒”,以身作则地猛攻数学难题。陈老师对我影响最大的一点,我直到今年才体会到:成才的秘诀在于两个词——努力与实力。
很快,一件险些改变我一生的事情发生了。这是一件我曾长期不敢向老师们交代的事情:我差点退学。
我从小对地理学近乎痴迷。2004年前后,北京大学改地理学系为城市与环境学院,被我的家人误认为是裁撤地理学系。来到交大附中后,与高中的同学们一起上课,我才从地理老师处知道“北大地理系去哪了”的真相。我萌生了一个计划:退学报考北大地理系,而途径则是利用交大附中的学籍,参加全国高中数学联赛,获得金牌或银牌,既为母校争光,同时又可借机“金蝉脱壳”,向美丽的燕园“投怀送抱”。
我将这个计划告诉了陈老师。老师并没有像我想象中的那般激动,只是说:“有这个做竞赛的动力挺好的,好好做吧。”我列了一个时间表,开始努力做题。
11月,在我15岁生日当天,父母来到西安,我将自己的计划和盘托出。不料还没等我拿出时间表与执行方案的具体措施,父母就断然拒绝了,并且拿出了一大堆理由。我只好放弃执行这个计划,转为对交大校园文化的消极对抗。
我仍旧对大学的课不感兴趣。在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中,我抱着“考试一日游”的态度去复习自己猜测的重点,复习到了就会,没复习到就不会。结果差强人意,各科加权平均89分。
那个寒假我留在了学校,大部分时间泡在图书馆里,看的书几乎全是人文社科类的书,让自己的心静下来。当然也看考研、出国留学的经验介绍,想着自己下一站去哪里。有一天,我朝窗外的理科楼、东花园、腾飞塔看去,突然觉得学校的风景变美了!尽管我还远没参悟出上大学的真谛,但我意识到自己至少走出了困境,有了努力的短期目标与现实意义。
二年级下学期我认真学习各门课程,虽然不能算扎实掌握,至少是都喜欢,各门课程考出了平均94.68分的好成绩。这确实是一件难得的事情,班主任老师和我自己对此都很满意。后来提前批选专业,我如愿去了钱学森实验班。
如今之所以愿意说出这段经历,是因为很多人看励志故事,喝“心灵鸡汤”,都只看到那些成功的人,优秀在哪些方面,却看不到为何而优秀,更看不到克服困难、百折不挠的心路历程。与此同时,我还有些感悟想与大家分享。
回到陈老师“努力”与“实力”的教诲。一个人真正的实力与外在环境赋予的虚荣,是应当断然分开的。我现在认为,一个人成才的决定性要素有:硬实力——知识与技能;软实力——向上的心态、良好的习惯、正直的品德;潜实力——为国为民奉献的崇高理想,以及愿意奋斗终身、努力不止的坚定意志。这些要素的组合,决定了无论你从事什么行业,所能达到的高度。
从考试选拔人才的角度,很可能我不属于交大,以世俗的眼光,西迁对于交大招纳人才而言,可以说太不实惠了。然而,就算不谈大我,只谈小我,有的人在社会大学都能成长为栋梁之材,难道在交大就不行吗?
除此之外,我还希望大家不要过分在意选专业及排名制度,更不用计较几千元的奖学金。我校的国家级教学名师罗先觉教授,曾开玩笑说,本科毕业前大家喜欢什么专业方向,都是懵懵懂懂的“假喜欢”。事实上,很少有人特别不适合学习某类专业,对大部分专业的兴趣,都是可以培养的。我认为自己就培养了对能动专业的兴趣,而途径则是将专业与铁道机车车辆联系在一起。
我认为从大二开始,大家就应该在课堂学习之外,树立自己生活的第二个“重心”,全面地提高自己,让生活始终处在充实甚至有点忙碌的状态。当然对于真正的学业“大神”,他们完全可以“裸考”,不用担心复习时间紧张。因为通过良好的学习习惯、强大的学习能力与平时充分的积累,他们掌握的知识范畴已经远远地超过了考试要求。
作为一个过来人,对于少年大学生的成长,我个人有几点建议,可能并不成熟,权当参考。
体育课和身体素质测验,是通过强制手段、统一标准、固定举措,提高同学们普遍身体素质的重要方式。在高压之下,原本运动能力非常差的我,不仅进一步提高了身体素质,而且学会了篮球、乒乓球等专项技能,军训时也通过苦练克服了顺拐,四肢协调性得以提高。除此之外,我还全面养成了体育精神,爱上了体育锻炼,几乎每天不锻炼不行。
因此,我建议少年班从预科到本科六年全部开设体育课,还应鼓励少年班同学加入一个体育类社团,特别是对于没有参加任何社团活动,课余学习时间能保证的同学,应要求他们必须参与某类体育活动,培养兴趣爱好。
不应让少年班同学为分数所累,应该将学生从排名中稍稍解放出来。现在每届少年班同学,在同一学期课程中取得的最高平均成绩,基本相近,都高达95分左右。不可否认这是很可喜的。但在这些最优秀同学的带动之下,大批同学可能拼命追求高分,成为了真正“高分低能”的“考试型人才”——甚至连学习型人才都算不上,因为他们除了考试要求的内容之外,不会希望去学更多的知识与技能。
少年班的考试显然不是选拔性考试,而应当是检验性考试。很多时候鼓励学生争取优异成绩,是学风建设的需求,但谁说考80分的同学就比考60分的同学多学到了东西呢?
少年班同学处在青春期,时常想法叛逆。而当班主任老师缺位时,书院辅导员老师承担的担子就很重了,但对于少年班这一特殊群体,他们未必有合理的引导方法。因此,班主任老师和任课老师的品德操行,对少年班学生的人格养成,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作者为西安交大少年班93班学生,现就读于能动学院热动力工程系) (原标题《我曾差点从少年班退学》)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