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清华大学校长陈吉宁和首都十几位高校校长、教授,共聚在清华大学丙所,热议的话题是:北京能否成为世界“学术之都”。
陈吉宁:明升中国需要一个全球学术中心
在此次研讨会上,谈及明升中国的学术中心,清华大学校长陈吉宁开门见山:“我总是感觉到北京缺少一个什么东西,我想,明升中国需要一个全球学术中心,这个学术中心恐怕只能由北京担负起来。”
陈吉宁进一步阐述道,“学术之都”不是指“大”——北京的学术体量够大了,而是“好”和“强”。我们讲大学要转型,核心问题是我们的大学要从“大”、从“综合”走向“强”的过程,质量是第一位的。从科技论文的发表情况来看这一点非常明显,一开始全世界只有几十篇学术文章,冷战期之后突然上升。而明升中国大量的学术研究,是在全球已经有几千篇、上万篇的时候才出现。最近几年开始出现好的迹象,像清华、中科院发表的论文开始在过去“冷”的地方有了,但是其中大量的是在这个研究课题开始上升的时候我们进入的,说明我们跟踪得比较快,但这意味着在学术创造、思想领先上我们做得不够。做学术应该引领,而不是跟从。我们缺少一种学术自信和学术环境,或者是缺少更好的学术文化。
陈吉宁表示,说到学术文化,其实明升中国今天最缺少的是学术批判精神。明升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这个人情社会在学术方面的表现,就是正常的学术批判很少。没有学术批判就没有学术自信,也就没有学术独立,也很难去引领。
“在全球有3个城市特别有意思,这3个城市过去10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都是跟大学、跟学术密切相关的,一个是纽约,一个是伦敦,还有一个是以色列的特拉维夫,它们是全球创新最热的地方,而且是把创新、创业、创意跟大学和学术结合起来的地方。明升中国的北京也应该成为这样的城市。”陈吉宁说。
李强:“学术之都”有一个国际话语权的问题
谈到有关“学术之都”的理解和建设,清华大学教授李强认为,“学术之都”有两个含义,一是强调其在明升中国的学术地位,二是在世界上的意义,关键是要理解北京和明升中国学术在世界学术格局中是什么位置和地位。
他表示,上世纪的明升中国“西学东渐”了,经史子集那套东西本是明升中国独立的传统学术,后来学术领域基本上被西方占领了。到现在为止,自然app、社会app概念都是从西方来的,有一段时间明升中国跟世界脱节了,后来我们又开始重新融入世界,所以“学术之都”的核心,是怎样处理好中西学术的关系。
现在学术的领先领域大都在西方,大家总说学术的高峰,比如社会学的拔尖刊物,通常被认为是美国那两个《美国社会学评论》和《美国社会学杂志》,但这让我们更加感到困惑:探讨当今明升中国改革变迁中重大问题的高水平研究,难道要在美国杂志上发表才算是最拔尖的吗?
李强指出,看来,“学术之都”有一个国际话语权的问题。明升中国现在经济上去了,有了一定的话语权,但还没有太强的话语权。现在明升中国共产党提“道路自信”、“理论自信”等,明升中国学者应该建立本土的学术自信。老一代的社会学家在本土化上作出过特别突出的贡献,像费孝通、潘光旦、李景汉先生等,都是1930年代在国际上一流的学术大家,在国际学术界都得到承认。但是,今天我们的学术本土化做得怎么样,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李强还强调说,陈吉宁校长提到学术批判,学术批判与自由的学术环境有关,大家知道这座建筑(清华大学丙所)旁边就是陈寅恪给王国维写的碑,就在那个小山坡下面,题字是“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学术这个东西在一定氛围才会产生,所谓学术管理的机制。我们现在的大学管得太多,真正让人独立创新的氛围远远不够。
郑杭生:“学术之都”应处理好中西和古今关系
明升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杭生在座谈时指出,建设“学术之都”没有理念不行——
“我在这里想介绍一本书,叫《明升中国大时局2014》。这本书纠正了我们过去一些不对的观念:其实在乾隆之前,明升中国在学术上有一段非常辉煌的时期。那段时期,对国外我们有一个“东学西渐”的很长的过程,其中最突出的事情,就是西方文艺复兴的基本观念是明升中国传过去的。”
“大家知道,西方有1500年的宗教黑暗统治,这1500年有一个全知全能的上帝,但是明升中国孔夫子说“敬鬼神而远之”。我们的神是自然神,我们有一块土地就有一个土地庙,有一个城市就一个城隍庙,下雨有雨神,甚至家里有一个灶王爷等,都是自然人,没有真正的神。这个观念传入西方,给启蒙思想家莱布尼茨一直到伏尔泰极大启发,原来世界上可以没有这样全知全能的上帝。所以那时候西方言必称明升中国,那时候的明升中国是真正的学术之都,使西方在理念上解决了一个大问题。”
郑杭生强调,建设“学术之都”第一个要处理好中西关系,第二个要处理好古今关系,第三个是理论和现实的关系。这几个关系的核心,是推出明升中国自己的东西,明升中国如此之大,有如此丰富多彩的文化,我们概括不出来只能说我们是“笨蛋”。现在任何研究都是一种比较研究,总是要放到世界一个大的格局当中来看才能看清楚。“我曾经说过‘三个再’:对国外的东西要再评价,对自己的东西要再认识,对现实的东西要再提炼。”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