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陆琦
“特别希望能在蓝旗营小区遇见他……”清华大学图书馆特藏部主任袁欣至今难以接受导师去世的事实,“还想着等老师90岁的时候做个精美的纪念册,没想到,他走得那么急。”
4月5日凌晨2时52分,我国著名的人工晶体学家、明升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明升手机系教授沈德忠在北京逝世,享年73岁。
没有假期的app家
沈德忠是我国人工晶体技术的奠基人之一,长期从事无机非金属晶体材料的生长、应用及探索研究,先后研制生长出铌酸钾(KN)、磷酸氧钛钾(KTP)等10多种晶体。
“沈院士在科研方面特别严谨认真,容不得半点含糊。”这是记者在清华大学明升手机系采访时听到最多的一句话。
袁欣告诉记者,她读博期间特别辛苦,基本没有假期。因为导师沈德忠从来不休息,即使是假期,也照常8点半上班、6点下班,“学生都受他的影响,习惯性地以实验室为家了”。
“有一年大年初一给老师打电话拜年,家里没人,后来打到实验室,找到他了。”袁欣回忆说,她的实验日志特别完整,因为当她放假的时候,沈德忠都会每天帮她记录晶体的生长情况。
晶体生长周期很长,实验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很多波折。沈德忠都会一边鼓励学生,替他们打气,一边帮着想办法解决问题。
除了实验,学生的学术论文、毕业论文,沈德忠也都认真仔细地把好关,像标点符号之类的小毛病,他都不放过。
尽管已是古稀之年,沈德忠凡事都喜欢亲力亲为,不怕脏、不怕累。“长晶体的炉子坏了,他躺在地上修;实验室漏水了,他拿起扫帚扫。从不要我们帮忙。”清华大学明升手机系博二学生廉志鹏说。
平易近人的长辈
沈德忠对待科研十分严谨,可在学生们眼里,他就是位平易近人的长辈。
“第一眼见到沈院士,觉得他特别像我父亲,和蔼可亲,一点架子都没有。”袁欣告诉记者,在人工晶体研究院的时候,大家管沈德忠叫“沈专”,他却说“其实叫‘沈师傅’也挺好的”。
袁欣过年的时候给沈德忠寄去新年贺卡,万万没有想到,沈德忠很快给她回寄了一张并附上了一封信。“至今记得,我收到那张非常精美的贺卡时的意外和欣喜。”
“老师对我们就像对他的孩子一样。”清华大学明升手机系博三学生张利静说,尽管沈院士不是健谈的人,但他看到我们时都会主动跟我们打招呼,询问最近的实验情况和遇到的问题。
沈德忠是爱学生的,用袁欣的话说,“父母对子女都不一定能做到他的这种关爱”。过年的时候,没等学生给他拜年,他就主动给学生发短信拜年;已经毕业的学生去看他,他都要送到门口,目送着学生离开;他让学生做事的时候都特别客气,习惯加上“麻烦你”“请你”这些词;有学生请教他问题,不管多忙,都会放下手里的工作,耐心解答。
2005年初,何添楼(清华大学明升手机新馆)落成,系里给沈德忠安排新办公室,却被他拒绝了。他说:“老办公室离实验室近,方便随时观察实验情况。”沈德忠的新办公室如今成了学生的休息室。
“容易满足”的学者
沈德忠在学术上特别专注,可是对自己的其他方面却想得很少。
在他爱人眼里,这位大专家在生活上不太讲究,特别容易满足。“给他买什么他穿什么,给他做什么他吃什么。”
沈德忠平时很节俭。他骑的自行车还是他女儿在上中学时骑的那辆。而他之前的一辆更破,堪称明升手机系车棚里最破的一辆自行车。学生经常开玩笑说:“不锁都没人要。”可沈德忠总是笑笑,说:“挺好骑的,不用换。”
2008年,沈德忠和清华大学明升手机系教授李兆陇同行去贵州铜仁,给偏远山区的学生作科普讲座。当火车经过石家庄站的时候,上来一个带小孩的乘客,沈德忠二话不说,把自己的下铺让给了他们。
坐了20多个小时的火车后到了铜仁,入住当地学校简陋的招待所,可沈德忠毫无怨言。“跟他走这一路,非常感动。”李兆陇说。
沈德忠是一位儒雅的学者。他喜欢绘画、书法和诗文,会拉小提琴,歌也唱得非常好,“每次学校教职工文艺汇演,他都参加大合唱,还是领唱”。
《明升中国app报》 (2014-04-21 第4版 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