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北京市科委主任:大数据时代的创新资源共享 |
从开放政府科技数据资源开始 |
大数据的价值,不仅是大数据技术本身,更是应用创新产生的经济社会价值。就拿电商平台来说,要能够帮助众多小企业实现市场份额和生产效率价值;而智能交通、远程医疗,要给人民生活带来更多便利。
立足于互联网大数据时代服务业重构和社会管理现代化水平提升的要求,下一步北京将以应用为牵引,持续支持相关关键技术的研发及集成、大数据平台的建设、开放和示范应用,以及商业模式创新,同时不断完善发展环境,推进行业持续、健康、规范发展。
北京市科委一直支持以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研究和应用。特别是以重要领域的应用为牵引,面向政务、商业、医疗、金融等各个领域,多次举办对接活动,创新商业模式,提供增值服务和行业应用的解决方案,产生了一批骨干企业和代表性服务。
但在近期针对大数据发展的调研中,我发现自己受惯性思维影响,没有把自己真正摆进去。这里有一个典型注册和大家分享:首都科技条件平台——仪器设备市场化开放共享的破冰之旅。
首都科技资源:我们有什么?北京拥有丰富的科技资源,包括仪器设备、研究手机版、论文、成果、专家、数据库等。但这些科技资源的状态是管理上长期条块分割、沉睡、等待、冰封……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做了什么?首都科技条件平台作为科技创新的基础性条件,通过“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引入专业服务机构并约定技术服务收入在资源方、服务人员和专业机构间的分配比例等一系列制度创新,实现了对在京高校院所企业科技资源的有效整合、高效运营和市场化服务。在平台的运营过程中,我们编制仪器设备目录、服务手册、引入服务机构、制作网站并定期组织一系列对接活动,将传统与现代、线上与线下等多种服务手段相结合。我们曾经取得的成果是,在高价值密度数据环境下的开放共享。自2009年以来共促进首都地区606个国家级、北京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价值186亿元,3.6万台(套)仪器设备向社会开放共享,促进了500多项较成熟的科研成果转移转化,聚集了包括两院院士、长江学者等高端人才在内的8700位专家,形成了仪器设备、数据资料、科技成果和研发服务人才队伍共同开放的大格局。从2012年起,条件平台从单纯的仪器设备开放应用,拓展到以测试服务为基础的联合开发和联合研究。将技术转移和技术开发服务纳入条件平台的服务范围后,平台的服务收入实现了跨越式增长。2012年和2013年每年都有超过1万家企业享受到首都科技条件平台的各类服务,服务合同额均超过20亿元。
同时,我们也看到了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发展中存在的三个问题:广泛可及性、人工智能化及双向互动性。比如,当平台对外省市开放服务后,只有一部分专业的企业会登录我们的网站,了解到平台的服务内容从而得到相应的解决方案。另一部分企业反映,服务网站不会用,也有的企业说要我们教会他们用。作为管理者,我知道这说明平台的服务还“不好用”。
当我们回过头来,真正把自己融入大数据时代来看,我们还有什么?我们还拥有大量政府科技数据资源,例如技术成果、高新技术企业名录、技术交易数据、新技术新产品、设计创新中心、大学科技园、科技企业孵化器、工程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等数据,而这些数据资源还在沉睡中。
现在我们想做什么?我认为目标应该是“三起来”:数据活起来、信息连起来、成果用起来。从整体上看,我们的解决路径包括智能化的增值服务,商业活动的增信服务,线上线下供需对接服务。公众关心什么、希望参与什么、创新主体在想什么、有什么、能够做什么,这些互动都可以通过大数据平台、互联网平台得以实现,同时成果可以作为政府决策的重要参考。通过政府和社会的数据资源开放共享,使小数据成为大数据、成为价值高寿命长的数据。同时,以共同建设开放平台、共同建设研究院,共建发展基金等形式,实现市场对数据资源的配置,实施公众参与的创新行动。
我们共同启动建设首都科技大数据平台,按照策划一个、上线一个、测试完善一个、面向市场运行一个的步骤实施。具体解决方案,请愿意参与的企业提出,以企业为主体,决策、投入、研发、应用和收益。我们还将联合相关主体共建北京大数据研究院(至少包括一个研发创新平台和一个应用体验中心)以及北京大数据发展基金。我们的理念是,创新从我做起、改革从我做起、服务从我做起,共建属于全社会的大数据应用平台。
(作者系北京市app技术委员会主任)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