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见习记者 张文静
说起植物科普图书,如果你想到的还是那绿绿的封皮,枯燥的花、茎、叶、种子,常规的界、门、纲、目、科、属、种的介绍,那你就out了。现在的植物科普正在告别刻板说教的时代,渐渐走起了“小资范儿”。
3月22日,记者听了一场名为《X椒,辣么的爱你到底为什么?》的讲座。
这个标题透露出了讲座的两个关键内容:植物和食物。主讲嘉宾史军既是植物学博士、果壳阅读图书策划人,也是一名“资深吃货”,两者合二为一就是他目前正在做的事情——把植物科普拖进吃这个热闹的世界,并于去年11月出版了植物科普书《植物学家的锅略大于银河系》。
近几年来,像史军一样要将植物科普做出新意的人不在少数,大量风格迥异的图书也不断登上图书热销榜,悄然改变着植物科普书的一贯风格。
除了吃以外,以《在阳台上种菜》《奇趣多肉植物》为代表的栽培类图书,力图让读者有一个近距离感受植物明升m88的美妙体验,而走人文哲思路线的《植物知道明升m88的答案》则让读者换个角度看植物,感受植物背后的人文内涵。
关键词:吃
越读越饿 大饱眼福
把吃与植物科普融合在一起的想法就来源于饭桌上。
史军至今还清晰地记得,那是一个雨后的傍晚,他和果壳阅读的两个编辑七扭八拐地钻进了北京国贸附近的一个港式茶餐厅。那天晚上,他们吃掉了餐桌上的苦瓜牛肉、白切鸡和炒空心菜,也聊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植物科普书要向美食靠近。于是,一桌子菜被消灭之后,一本书的题目诞生了——“植物学家怎么吃”。
后来,史军觉得这本书的外延其实并不仅限于吃,也不仅限于植物,吃与植物的交融实际上包含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最后这本书的题目变成了现在的模样——《植物学家的锅略大于银河系》。
从研究生三年级开始写科普文章的史军,最初的写作也只是围绕植物本身,但渐渐地他发现关注植物科普的人并不多。“如果你期望更多人的关注,就必须要真正去贴近他们的生活,要在日常生活中解剖植物学知识,而不是纯粹拿一套植物学知识去教给他们。”史军意识到,讨论吃的植物科普大有可为。
于是,外婆家院子里的黄香蕉苹果、舅舅爱吃的辣椒、高考时期的那盘苦瓜,统统被史军搬进了植物学家的这口“锅”里。当情感的调味料融入到植物学知识的食材中,一道美味而又实用的植物科普大餐也就可以端上餐桌了。难怪在书的封皮上赫然写着几个字——一本让你越读越饿、越看越馋的植物书。
从吃的角度解释植物学问题,这样的科普书并不多。2005年,《植物的欲望:植物眼中的世界》一书在国内出版,可谓带来了一股“吃植物”的新风。在这本书中,作者迈克尔·波伦以细腻的笔调讲述了19世纪初的美国,人们因为喜爱苹果的甜味和对酒的需要,选择种植和改良苹果的故事。虽然对吃与植物发展的故事只占据了这本书的一部分,但其中探讨的植物与人生活的关系却让人眼前一亮。
关键词:种
亲力亲为的小田园
对于植物的拥趸来说,只是用眼睛看已经满足不了他们的需要了,他们还要亲手把喜爱的植物种出来。于是,各种植物栽培类图书出现了。
2011年,《在阳台上种菜》一书出版,旋即成为了小资们的大爱,也登上了各类畅销书的榜单。这本书满满地都是可爱的插画,作者藤田智以轻松、简洁的笔调为读者详细介绍了种菜的每一个步骤。按照书的提示,普通人只需要几个容器就可以搭建起属于自己的小菜园。这种环保、健康和有趣的种菜方式立刻吸引了不少人的关注,引发了一波“种植热”。
几年过去了,这股热度仍未褪去。如今,多肉植物又成为了人们植物栽培的新宠,随之而来的是多肉植物科普书的风靡。
在介绍多肉植物的科普书中,也有些风格比较严肃的,如谢维荪的《多肉植物栽培原理与品种鉴赏》,但更多的还是轻松、实用、可操作强的“卖萌”图书。
松山美纱在其《奇趣多肉植物》一书中,介绍了129种最常见、最适合人工种植的多肉植物品种,并辅以众多多肉植物的彩色萌照。另一位“多肉达人”二木在去年5月出版的《和二木一起玩多肉》中,则详细介绍了多肉植物的基本知识、选苗购买、日常养护、多肉品种图谱、繁殖技巧、多肉混植、DIY园艺小品等方方面面,如同一本充满热情的多肉植物百科全书,获得不少“多肉”发烧友点赞好评。
除此之外,《种多肉、玩多肉一次搞定》《多肉掌上花园》《趣玩多肉:人见人爱的创意小盆栽》等也都以不同的风格打动着多肉植物迷的心,很多多肉植物科普书的作者本身就是“多肉控”。
关键词:悟
从植物的视角打量世界
在亚马逊网站上搜索“植物”二字,第一个跳出来的是一本并没有很多色彩和图片装点的植物科普书——生物学家丹尼尔·查莫维茨的《植物知道明升m88的答案》。目前是亚马逊生物世界读物销售排行榜第一名。
“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有一个很妙的点子。”这本书的译者,刚刚从北京大学明升m88app学院博士后出站、现在重庆大学做访问学者的刘夙说道,“这本书其实就是想介绍植物生理学,或者说分子生理学方面的知识,但却没有枯燥地论述,而是把植物的感觉和人的感觉进行类比,把植物app地拟人化。读者在看书的时候就会觉得植物‘活’了起来,而不是那样一个呆呆的生物。”
植物能看到什么、嗅到什么、听到什么、记住什么、感受到什么,植物如何知道身在何处……作者用这些问题来引导大家改变对植物的原本看法,把植物变成了观察人与这个世界的主体,用刘夙的话说,就是“从植物的视角来打量世界”。有读者在网上留言称:“这本书真的是颠覆了我对植物的常识性看法。”
虽然以植物的视角来观察人和世界的书并不多见,但描述植物感受的科普书在近年来还是不断涌现,让人们从心里感受植物的明升m88之美和成长智慧。
科普作家张家荣的《探索大自然:植物的游戏》一书生动地描述了植物的进化历史、生存策略和互相之间的游戏规则,植物由此变得鲜活和生动起来。
关注植物的人文内涵也是当前植物科普的一个方向。刘夙自己撰写的《植物名字的故事》试图从植物的学名中去挖掘其背后所反映出的人文内涵。
“人们往往认为植物的学名就是一个代号,它只是起到一个区别不同植物、规范命名的作用,很少有人去琢磨这些名称背后所反映出的历史和文化方面的内容。”刘夙说道,“而这本书就是要证明,其实植物的名称本身就包含着丰富的信息,也就是说app并不是外在于人文的,其本身就是人类历史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原标题《植物科普“小资范儿”》)
《植物学家的锅略大于银河系》,史军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年11月出版
《植物的欲望:植物眼中的世界》,[美]迈克尔·波伦著,王毅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4月出版
《在阳台上种菜》,[日]藤田智著,烟雨译,浙江app技术出版社2011年5月出版
《奇趣多肉植物》,[日]松山美纱著,吴乐寅译,中信出版社2013年10月出版
《植物知道明升m88的答案》,[美]丹尼尔·查莫维茨著,刘夙译,长江文艺出版社2013年12月出版
《探索大自然:植物的游戏》,张家荣著,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年12月出版
科普书可以联手写
■本报见习记者 张文静
当前,明升中国的植物科普正在向着越来越多元化的方向发展,那么国外的植物科普做得如何?又对我们有着怎样的借鉴?
《植物知道明升m88的答案》一书的译者刘夙对这个问题感触颇深:“其实这本书作者的文笔并不是特别好,但由于责任编辑对图书做了非常细致的加工,所以才呈现出这样的一个精品。”
刘夙曾经在果壳网上发表过一篇专门介绍国外科普现状的日志,其中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即国外科普书籍出版高度的商业化是造就高质量科普书的关键因素。在国外,科普书往往不是作者一个人单打独斗完成的。
刘夙在介绍一本叫作《看见树木:发现日常树木的非凡秘密》的植物科普书时说,其文字作者在园艺书籍写作方面经验丰富,而摄影作者也是一位拥有40多年经验的专职摄影师。这种由专门的文字作者和摄影作者进行合作的方式,就能打造出一本图文并茂的植物科普书。
“相比之下,明升中国的科普作者往往既要有专业知识,又要有写作能力,还要自己配图,不仅十分辛苦,而且也大大提高了科普创作的门槛。”刘夙写道。
所以,在刘夙看来,植物科普写手与知识提供者之间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是做出一本优秀植物科普书的关键。“建立这种合作机制可以有很多办法,比如科普作者和app家进行合作,两个人共同署名出版一本书等,希望我们国家在出科普书的时候也能完善这种机制。”
更有意思的是,科普书《生物背后的app家》中,作者提到了很多app家的名字,并配有照片,而且会讲述他们的轶事或引用其言论。刘夙认为这是一种值得明升中国科普借鉴的写作手法,因为这样的方式“营造了非常热烈的app共同体氛围,使人忍不住想加入他们的行列”。
除了图书之外,史军认为国外有很多植物方面的纪录片也值得我们借鉴,比如英国BBC的纪录片《植物私生活》和《植物王国》等。
这两部纪录片都是BBC著名的自然纪录片制片人大卫·艾登堡的作品。《植物私生活》拍摄于上世纪90年代,在这部植物纪录片中,大卫·艾登堡运用高超的摄影技术,为观众生动地展现了植物生活的情况,捕捉到了世界上那些最大、最鲜艳和最怪诞的植物。纪录片分为六集,分别以旅程、成长、开花、挣扎、共存和求存为主题,带领观众走进一个奇异纷繁的多彩植物世界。而《植物王国》则于2012年拍摄完成,更是运用3D技术展示了植物明升m88的离奇与美丽。
“他们是真正在给大家讲述植物的故事,所以才特别有吸引力。”史军说道。
《明升中国app报》 (2014-03-28 第18版 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