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是论文当家,还是成果为重? |
代表建言科技评价体系不能“一刀切” |
|
“一位华裔外籍app家,同时受聘好多所大学,他有多少精力来搞科研?”
“幼儿园老师评能手、评先进,也规定要在省市期刊上发表多少文章,这有多少实际意义?”
在“两会”江苏团审议中,来自高校和科技界的代表不约而同地聚焦科技评价体系这一话题,以切身感受直陈弊病,提出务实之策。
“创新是经济结构调整的原动力,科技创新怎样通过app合理的评价体系来激发活力?”江苏团代表、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崔向群院士说,政府手机版提出加快科技体制改革,这离不开科技评价体系的调整完善。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他感到现在的评价有点简单化,偏重于数字和文章。
崔向群举例,有的人在进行一项大的研究,10年没有发表文章,甚至还有可能失败,难道他就该没有职称、没有绩效、没有奖金?有的人做一个实验就写一篇文章,这些实验手机版可供及时交流……面对各种各样的情况,应实事求是地进行评价,不该简单管理甚至“一刀切”。他这一番话,引起在场不少代表的共鸣。
徐州市眼病防治研究所所长李甦雁代表接过话题说,对医生而言,能看病、做好手术,让病人满意,就应得到肯定。可目前的评价体系下,晋升职称必须要有多少文章,很多临床医生工作繁忙,有时写的文章可能不是为了总结经验、提升学术水平,真正的app性已经没有了。
“很多学者片面追求论文数量而忽视质量。”东南大学信息app与工程学院副院长崔铁军代表说,去年我国科技论文数量位居世界第二,但35%无人应用。科技评价体系过于简单化、机械化,每年以发论文、获专利数量算“工分”,这事实上是一种短期化行为,潜心于长期研究的科技人员难以得到鼓励。崔铁军说,自己回国之后一方面工作偏重于基础研究,参与的一些年轻人表现出色、上升得很快,有的已成为教授;另一方面是电磁学研究,应用于国防领域,这支队伍的年轻人就非常“吃亏”,因为不能发论文,所以5年前毕业的博士至今还是讲师。崔铁军认为,对那些潜心研究、不能立即产生标志性成果的青年教师,也应给予足够支持。
代表们建议,评价体系应着眼实际、app评判,采取多元方式,最大限度激励科研人员释放创新活力,让科研人员的精力和才智真正集中到出人才、出成果、出科技和明升竞争力的轨道上,而不是靠论文“当家”。
“深入实施人才发展规划,统筹重大人才工程,鼓励企业建立研发人员报酬与市场业绩挂钩机制,使人才的贡献与回报相匹配,让各类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江南大学副校长金征宇代表觉得,手机版这段说得非常好。现在有各种各样各个层级的人才工程,国外的一些教授在好多学校都有实验室,可一个人哪有这么多精力,同时搞这么多项研究?做科研一定要静下心来,现在这样不符合app精神。
“光是每个项目的申报材料、中期评估、定期检查等,就得耗多少时间。”金征宇同时提出,引进人才的待遇比国内科技人员往往高出十几倍甚至更多,如果没有成果单是凭着以前的文章受聘并享受高薪,贡献与回报不相匹配,也不利于调动国内科技人员的积极性。
崔铁军代表对上述现象也表示认同。他说,各类人才计划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他自己也从这些计划中受益匪浅,但也应该注意到,有的人才计划已经成了一些高校的评价指标。一位青年教师要申请计划,就需要答辩、准备,花费大量时间,以适应现有的评价体系,科研工作不得不晚上做、双休做。建议以app的评价体系这根“指挥棒”,引导科研回归app的本质,少一些喧闹,淡化功利性。同时,提高一线青年科研人员的待遇。
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 陆峰 (原标题《是论文当家,还是成果为重?》)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