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明升中国app报:科研人员为何用“酱油钱”“买醋” |
|
■本报记者 王静
春季来临,自然处于萌发之中。这个季节,也是研究人员写本子、申请科研经费的关键期,经费申请是他们所有事务中的重中之重。
“手里的一个大课题明年结题,后年的科研经费还没有着落呢。如果申请不到,我就‘死’了。”2月26日,南方某科研机构研究员张磊(化名)在回答记者电话提问“是否正在申请课题”时,如此作答。
“你有没有用现在课题的钱为下一个课题做些前期准备呢?”
“以前一定会,但现在不行了。根据有关部门规定,这个课题的钱到明年年底必须用完,不然就会因预算不准确,而受到批评。更严重的是,这还会影响新课题的申请,因为其说明本人科研诚信有问题啊。”
“那你打算怎么办?”
“只能想办法四处筹钱,先做一些新课题的基础性工作。因为如果没有前期基础,是很难申请到新课题的。”
实际上,用已有课题结余经费做其他相关课题的研究工作,是app界长期以来的习惯动作。北京某科研单位刚从国外回来的研究员陈虹(化名)告诉笔者,app家用“打酱油”的钱“买醋”的现象普遍存在,国内外都如此。
他举例说:“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实施后,为了找到新的方法和手段,该课题组用NIH(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提供的结余经费,进行了多方面的技术研发。而这些新技术手段研发所使用的经费,并不是每一项都在项目申请书中列出的。”
可见,研究人员若想开展新研究,势必用“打酱油”的钱“买醋”。但没有任何一位研究人员敢站出来公开这个早已不是秘密的秘密。因为国内外科研经费管理条例都不容忍这种经费使用方法的存在。谁若公开承认曾经使用了这种方法,就表明自己已承认了违规操作,将负法律责任。
然而,对于科技创新而言,研究人员若不用“打酱油”的钱“买醋”,则有意义的创新工作就难以起步。
张磊介绍,一般而言,在已有课题基础上申请新的经费支持,只要研究有进展或者有成果,难度并不是很大。
而困难的是,如果在不曾有人涉足过的新领域开展课题研究,当课题申请时,评审人可能会问,“发达国家都不曾有人做过,咱们是否有能力做?”还有评审人可能会问,“没听说过这类研究,是不是天方夜谭?是不是想用异想天开的幌子骗钱?”这样的疑问,已经足够“枪毙”这个新课题。
其实,科研管理者也有自身的难处——如果支持这类研究,必须考虑“能用国家的钱冒险吗”“做不出来谁承担责任”等问题。因此,从安全角度考虑,大部分科研经费的管理者,更愿意把国家的钱用于“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
所以,科技创新与科研经费管理陷入了一个跳不出的怪圈——科技发展需要新思维、新思想和新方法,但科技经费的支持需要成功、安全和效率。对研究人员而言,没有创新则无法发展甚至生存;对经费管理者而言,支持创新则意味着承担风险。而深藏其中的最佳解决方案即是,研究人员用“打酱油”的钱“买醋”,用已经申请到的科研经费,做尚未申请到的新课题的前期探讨。
有院士认为,对于少量科研经费的使用情况,监管部门不妨建立更加灵活的机制,无需像对待工程那样管理每一项经费。管理者可督查每一笔经费的用途,如果用于科研,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默认;当然,如果这笔钱进入了个人口袋,则必须给予当事人惩处。
《明升中国app报》 (2014-03-04 第4版 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