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皑皑的冰川中,“雪龙”号困在那里。
上万公里外的北京,程晓心急如焚。不时比对卫星遥感图,观察着冰川的变化,为“雪龙”号寻找着出路。
因营救俄罗斯航船,“雪龙”号已被困十来天。
1月7日,西风,“雪龙”号终于等到了脱困的机会。但到底向哪个方向走?专家仍有争论。
“向东南,一定能出来。”程晓兴奋地喊道,他指着当天的几张卫星遥感图,上面显示,“雪龙”号东南方三四公里处的清水区在明显扩大。
他的建议被采纳,指令发出时,160多米长的“雪龙”号已在浮冰包围中艰难地完成转身,倒车、加速、前进、破冰,几个小时后,“雪龙”号终于突破坚冰,重入大海。
程晓如释重负。
37岁的程晓,是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app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学校里最年轻的教授之一,主要研究方向是极地遥感。
这其实并非他最初的志愿。高考时,他本想报考上海交通大学,由于成绩一般,最终考入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学习测量。
一直向往南极的程晓渐渐发现,原来遥感测量才是能帮他亲近南极的最好专业。
1999年至2007年,他曾三赴南极,足迹遍及从中山站到南极最高点冰穹A之间1300多公里的地域。他曾参与过GPS国际联测等多个科考项目。
由于海水流动,浮冰不断变化。航船被困南极是常有的事,突围往往只能靠船长的经验。程晓也被困过,当时他想,如果能利用遥感卫星,从天上看到船只四面的浮冰情况,就能快速确定突围的正确方向。程晓决定试一试,借助卫星遥感当被困航船的“眼睛”。
2010年起,程晓和团队开始利用卫星遥感图像,做“雪龙”号的向导。程晓办公室的电脑里储存着海量卫星遥感图像,经常性地观察比对,程晓能从满是白云的卫星图上,迅速锁定“雪龙”号的位置,他还不计成本地买来美国、加拿大等国的卫星图,迅速分析航线,给“雪龙”号提出行进建议。
刚开始,程晓提供的信息仅作为船长航行参考,有时,由于他给的路线绕远还遭受到质疑。但“雪龙”号渐渐发现,走程晓给的路线,往往能少很多麻烦。
在第28次南极科考期间,程晓团队首次成功应用实时卫星雷达数据开展破冰导航。在“雪龙”号到达中山站外还苦于找寻破冰切入点时,程晓从卫星图上发现,中山站正北偏东,有一条非自然亮线,他判断,这可能是别国考察船破冰形成的水道。核实无误后,程晓指挥“雪龙”号踏上水道,提前抵达中山站。
一次又一次磨合后,“雪龙”号越来越信任这位向导。
除了为“雪龙”号指路,程晓还带领研究团队花了两年多的时间,通过上千幅卫星图,成功绘制出国际上首份南极洲地表覆盖图,清晰展现南极地区裂隙、裸岩、水体、冰碛和粒雪地貌的分布和覆盖比例。“有了这份图,不仅能指导航行,还能研究气候变化,勘探矿产资源。”程晓笑了,狭长的眼睛眯成一条缝。(原标题:《遥感“雪龙”》)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