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丁·伊夫
近日,英格兰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和英国人文社会app院共同发布了一份手机版。手机版着重研究了国际环境下的英国人文和社会app发展问题,其结论非常明确:英格兰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的绿色开放获取建议(即研究成果可通过数据库访问)得到批准。而英国研究理事会则认为这种做法是不现实的,“将严重危害英国人文app研究的国际地位。”
该手机版提供了国际上关于开放获取做法的数据,同时也提供了一个时机,让我们对此进行一些反思。
我们不妨先把这个手机版的重点放在英国研究的“国际地位”和“国际业务”上。需要提醒的是,有关开放获取的辩论有时基于一个假设共享的定义展开,但是这种定义可能并不存在。例如,当我们谈论研究的“国际地位”“辐射和影响”时,它们有什么指标支持吗?要知道,不同主体在辩论中对术语的使用并不同:对传统主义者和开放存疑论者来说,国际地位高低主要参考的是同行评议;对于开放获取行为的鼓吹者、资助者来说,除了在线之外的任何方式都会限制传播行为。这些看起来似乎是矛盾的。
考虑所谓英国人文学科研究的国际地位,实际上是在担心网络共享后,研究成果不再出现在受学者重视的传统期刊上。如此,英国以外的研究团体可能会看不到英国的研究。
按照这种逻辑,又有两个问题值得商榷。首先,如果仅改变出版媒体,研究地位就大受损伤,那么英国人文研究的国际地位真的有通常认为的那么重要吗?其次,似乎有一个现象已经对人文学科造成了更大的损害——人文研究正在被人们所忽视。
如今,人文研究似乎只存在于期刊上,而且只有学术图书馆在订阅这些期刊,期刊方面却声称这是在建立和维护专业声誉。然而,这种做法并没有显示出想要教育民众的愿望。如果继续把学术成果以最传统的方式发布,整个学科可能会失去更广泛的公众尊重,因为公众无法了解这些研究。
然而,对资助者来说,通过开放获取的做法可以实现最大可能的辐射和影响,因为任何人在任何地方都可以访问材料,只需要通过互联网。
数字出版商迈克尔·巴斯卡在他最近出版的新书中提到,出版的三重功能是“过滤”“框架”和“放大”。全球许多学术出版物在过滤(同行评议筛选)和框架(提供文本情境)两方面都做得很好。它们也善于放大影响,但这种影响只针对那些学术机构的订阅用户以及有权力的人。而在学者的个人层面上,他们的职业生涯其实也需要这样的认可。
这就要求我们改变奖励制度。而这正是英国资助委员会所做的:改变奖励的结构,使之更有利于那些愿意通过互联网放大他们的工作的人。
英国应该为此感到骄傲,她正在领导一种通往未来的道路。到那时,学者的成果会被那些有付费能力的订阅用户阅读和尊重,没有付费能力的人同样可以阅读并尊重学者的研究结果,这两种情况不会有任何冲突。
(作者系英国林肯大学教师,本报记者韩琨编译)
《明升中国app报》 (2014-12-04 第7版 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