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升手机版(中国)

 
作者:倪思洁 来源: 发布时间:2014/12/4 9:55:18
选择字号:
中科院空间天气预报APP上线运营

 

“太阳风速度最高达430千米/秒左右,地磁平静至微扰。”11月28日上午8点,每位空间天气关注者都能从一个名为“e SpaceWx”的手机客户端(APP)上看到这样一段话。在这个以蓝灰色为主色调的APP上,他们还能看到当天不同波长范围下太阳表面和大气层的图像。

为了做这个APP,由中科院空间app与应用研究中心空间环境预报中心(以下简称预报中心)刘四清、蔡燕霞等人组成的研发团队琢磨了近2年。

APP正式上线后,蔡燕霞和团队成员的构想变成了现实,预报中心也在空间环境信息采集和立体化服务上前行了一步。不过,他们并未因此感到轻松。

从构想到现实

“尽管预报中心早已有了邮件、短信、月报等产品,但这些产品在时效性、直观性和信息量方面还存在缺陷。”预报中心主任刘四清意识到,对于大多数公众来说,通过移动智能终端访问各种信息会成为趋势,而这为空间环境预报服务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2011年年底,他们有了个新点子——做一款“能装在口袋里”的空间天气预报客户端。

“刚开始,我们想把各种信息全都堆在首页上,但后来发现不行,因为没有重点,而且太丑了。”蔡燕霞回忆说,为做好这款APP,她四处取经,最后只得痛下决心——简化、简化、再简化。

3年来,为把APP设计得更加app美观,预报中心助理研究员陈赵峰已记不清跟美工红过多少次脸。“经常因为一个细节,就争得面红耳赤。”陈赵峰笑着说。

如今,打开APP,首页上的太阳成像图片分外醒目;图片下方的4个圆圈和1排指示灯,分别显示最新的X射线、质子、电子数据、地磁指数,并会根据危害程度显示绿、黄、橙、红四类颜色;向右滑动,能看见当天的太阳风数据表盘。这些信息的下方,还有空间天气预报的综述。

其他页面上,“数据曲线”直观详细地反映出空间天气变化趋势;“科普信息”则在第一时间向公众解释太阳活动的原因和影响。“如果有突发空间天气事件,我们还会及时向用户推送警报信息。”蔡燕霞说。

团队的力量

APP的上线,并未减轻团队成员的压力。

“这是首次以APP形式服务公众。”刘四清说,以前都是为固定的专业用户提供服务,而现在万一出错,会带来不好的影响。“为了保证稳定性,我们在APP上线前花了小半年的时间作测试。”

准确,是预报的命脉。空间环境预报中心的30多名科研人员,多半有过做预报员的经历。百来字的预报信息,通常凝结了众多预报员的心血。

8年前,蔡燕霞也做过预报员。今年刚刚“下岗”的她,至今深深记得预报工作的辛苦。“不管什么时间,一旦出现红色警报,就要在1个小时内赶到这里。”

“现在,我们有十几位预报员,每两周轮一次岗,连值两天。每天有两位当班预报员,主岗预报员需要随时待命,副岗预报员在空间环境事件发生时要能第一时间到达预报中心。”预报员之一、助理研究员沈华告诉记者。

如何准确无误地描述和预测空间天气,是预报员长期思考的问题。“如果措辞不当,很可能带来危险、误解或恐慌。”沈华说,预报中心有严格的业务预报规范,对于大的空间天气事件,当值预报员会组织会商,包括两位当班预报员在内的4~5位研究人员,在通报前要结合数据情况和自身预报经验,讨论严重程度、警报程度、预报措辞等。

系统的支撑

做空间环境预报,空间中心并非独家,但像预报中心这样做业务化预报的单位并不多见。“这对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有非常高的要求。”蔡燕霞说。

实际上,空间天气预报APP的背后,有一个自动运行的业务系统。

2011年7月,中科院空间环境监测网(以下简称中科网)项目启动,其建设包括信息获取、传输、处理、安全和运管等5个分系统。2012年12月,中科网正式投入运行,实现17个地基监测台站、41台监测设备的业务化、常态化运行,能监测太阳、地磁、宇宙线、电离层和中高层大气等多个环境要素。

其实,APP并非业务系统支撑的唯一产品。这样的系统不仅支撑了空间天气预报APP,还支撑着空间天气事件通报、空间环境月报、空间天气预报网站、短信平台、E-mail平台服务等预报服务。

“立体化的服务方式一方面提升了空间环境信息服务效果,另一方面为app家及时发现异常空间环境现象提供线索,促使其开展有应用价值的研究。”蔡燕霞说。

如今,这套业务化的运作体系已吸引了总装、总参、空军、航天一院、航天五院等200多家专业用户以及民间的信鸽协会、天文爱好者等公众用户。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明升手机版(明升中国)观点。 
���� SSI �ļ�ʱ����
相关手机版 相关论文

图片手机版
>>更多
 
一周手机版排行 一周手机版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