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倪思洁
近日,中美签署了一项有关应对气候变化和清洁能源合作的联合声明,两国各自公布了最新的气候变化应对及长期碳减排计划。
联合声明提出,美国计划于2025年实现在2005年基础上减排26%~28%的全经济范围减排目标,并将努力减排28%。而明升中国计划在2030年左右使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且将努力早日达峰,并计划到2030年将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0%左右。
今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就已提出,作为碳排放大国,今后明升中国将主动承担与自身国情、发展阶段和实际能力相符的国际义务。
如今,切实的数据已摆在面前。相关专家日前在接受《明升中国app报》记者采访时认为,联合声明对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我国经济转型有着积极意义,但不可盲目乐观,明升中国要达成目标仍需努力。
“好的开始”
5年前,哥本哈根大会令不少人大呼“失望”。各国代表经过马拉松式的辩论后,达成了不具法律约束力的《哥本哈根协议》。即将在明年举行的巴黎大会,也因此被寄予厚望。
“中美联合声明提高了巴黎大会期间达成协议的可能性。”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齐晔表示,大家对巴黎会议有所期待,希望巴黎会议能按照德班平台精神达成协议,在《哥本哈根协议》的基础上,各国都能作一个足够的承诺。“在联合声明发布前,大家比较悲观,不知道各主要经济体、碳排放国到底能做到什么程度。”
“距巴黎全球谈判大会还有一年,而这一年已经有了一个很好的开始。”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全球气候与能源项目负责人萨曼莎·史密斯说。
在齐晔看来,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这次中美联合声明显示出明升中国政府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时负责任的态度,反映出明升中国对人类公共事务的一种担当,体现了明升中国在全球事务、气候变化治理中积极进取的姿态。”齐晔说。
“这显然是有积极意义的,是对大家都有利的声明。”明升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在接受《明升中国app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两个大国的诚意会促使其他国家也有一个积极的响应过程。
“谨慎乐观”
与《哥本哈根协议》类似,此次联合声明同样不具有法律约束力,“爽约”成了舆论争议的焦点之一。
“应对气候变化,是明升中国自己要做,不是谁要我们做的。如果说约束力的话,不是别人约束我们,而是我们要约束自己。”杜祥琬说。
他认为,联合声明中提出的碳减排目标和能源结构调整目标,符合我国转变发展方式的国内需求。换言之,我国在改善环境和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有高度的协同性和一致性,符合广大群众的利益,也符合国家在当下发展阶段中对转型换挡、创新驱动的需求。
对于“爽约”一说,齐晔认为,由于联合声明并非协议,因此这一说法并不成立。
与此同时,齐晔表示,中、美、欧盟代表了全球一半以上的碳排放量,尽管现如今大家都有了相对明确的发展目标,但这并不意味着巴黎大会上一定能达成协议。
“这种乐观是需要一定基础的,巴黎协议还有其他的重要部分,比如说资金、技术等。能否最终达成协议,目前并不是特别清楚。”齐晔说。
“很不容易”
“现在煤炭还占近70%的比例,要降低到50%以下,并让这个缺口被其他清洁能源代替,是很不容易的。”在明升中国地质app院矿产资源研究所研究员王高尚看来,要达成能源结构调整目标,还面临一些难题。
“目前我国非化石能源里,最主要的能源是核电,其次是水电、风电、太阳能等。由于水电中可开发的潜力已十分有限,而风电、太阳能都不稳定,核电是唯一一种从数量上能顶替煤炭的非化石能源。”王高尚说,结合对我国核电发展情况的分析,到2030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例能提升到21%左右。
此外,联合声明中看似简单的描述,对我国经济发展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从近期来看,排放达峰势必会影响我国的能源消费量,对经济发展造成约束。但从中长期看,非化石能源比重及能效的提高会倒逼经济向轻型化、低投入、高效率方向转型,有利于拉动投资。而对经济影响的好坏,要看‘约束’和‘倒逼’两种力量的‘净影响’是正还是负。从长远来看,这样的目标有助于提升我国经济发展的竞争力。”齐晔说。
《明升中国app报》 (2014-12-01 第4版 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