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孟军在传授枣树修剪技术
■本报记者 高长安 通讯员 师春祥
10月29日,国际权威app杂志《自然·通讯》在线发表以河北农业大学教授刘孟军为第一作者的枣基因组测序重大研究成果。
据悉,刘孟军教授及其研究团队历经三年努力,在世界上率先完成枣树的高质量全基因组测序,并使枣树成为世界鼠李科植物和我国干果树种中第一个完成基因组测序的物种。
这是刘孟军在枣领域研究的又一重大突破。
多年来,刘孟军带领课题组从枣的种质资源评价分类、良种选育和快繁到优质丰产高效栽培技术、枣疯病病害生理和综合治理、枣果营养成分系统分析和枣环核苷酸糖浆功能性食品加工等多方面对枣树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app研究和技术开发,突破了一道道难关,获得了10多项创新性和突破性的成果,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枣恋”一发不可收
刘孟军与枣树结缘始于1984年。年仅19岁的他,已从河北农大果树园艺专业毕业并考取了该校研究生。师从我国著名枣树专家曲泽州和王永蕙教授。从此,刘孟军的“枣恋”一发不可收。
1987年,刘孟军硕士研究生毕业时,看到由导师创办刚刚成立的“明升中国枣研究中心”百事待兴,急需人手,他毅然放弃了出国留学和脱产攻读博士学位的机会,留校在明升中国枣研究中心从事科研工作。
“枣树真的需要好好研究,消费者需要,农民更需要!”谈到自己研究的枣,刘孟军滔滔不绝,“全国现有枣树2500多万亩,年产量420多万吨、居干果首位,是全国2000多万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
刘孟军深深知道,枣树意味着山里人一年的油盐酱醋和孩子们的学费。正因为如此,面对着我国枣明升严峻的问题,刘孟军和同事们心急如焚。
多年来我国枣新品种推出极其缓慢,大部分地区以古老地方品种当家,中、早熟良种匮乏,裂果和缩果病害日趋严重,常年损失30%以上。枣农们几十年如一日种植一个品种,忙活了一春天,枣花开了不少,可坐住的果却不多;好不容易坐住些果,又因为裂果、烂浆、病害落了一地。八月收了枣,卖不了几个钱。
怎样才能让总产量占干果头把交椅的红枣鼓起枣农们的钱袋子,真正成为摇钱树呢?刘孟军和同事们一直在思考。
刘孟军意识到,品种更新换代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那咱就发掘一批优异种质,培育一批新良种,加速解决地方品种换代的燃眉之急。”由此刘孟军和他的团队便开始了枣树新品种选育科技攻关。
科技攻关填空白
枣疯病是枣树的一种毁灭性病害,具有高度传染性,导致许多枣区每年死树高达3%至5%。全世界的许多专家几十年来苦苦探索,也未找到良方。 为了找到高抗品种,刘孟军带领课题组成员深入河北、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省市枣区实地调查,先后从全国范围内收集抗病种质29类100多份。经过无数次试验,终于培育出了高抗枣疯病的枣树优良新品种“星光”。
刘孟军把输液的办法用在枣树上。他带领课题组历经数年上百次试验,研制成功了既可治病又有利于加速康复的枣疯病治疗特效药“祛疯一号”。 带着“星光”和“祛疯一号”,刘孟军来到河北省阜平县照旺台的哑巴沟,深受枣疯病之苦的种枣大户韩瑞生同意他将新培育的抗病品种“星光”嫁接到染病的枣树上,来年春天,“改头换面”的枣树重新焕发生机。很快,第一批“星光”果实面世。个大、肉厚、脆甜,果面光滑,产量高且早熟,9月中旬就能下果,比普通大枣还受欢迎。更让韩瑞生高兴的是,他家的几十株已经被宣判死刑准备砍掉的疯枣树,全让刘孟军的“祛疯一号”给治好了。
多年来,刘孟军带领团队攻克了导致枣杂交育种徘徊不前的去雄难和胚败育两大瓶颈,创建了枣分子辅助杂交育种体系,选育出具换代价值枣新品种8个,包括世界上第一个四倍体枣品种“辰光”及第一个大田和设施兼优的极早熟鲜食品种“月光”。
近3年,他们与国内同行合作培育出的新品种累计示范推广106万亩,约占同期我国枣新品种推广面积的70%,仅经济效益就创造了37.7亿元。
数字见证汗水
多年来,刘孟军一直将坚持和深化太行山道路为己任,积极投身于太行山革命老区脱贫致富的伟大事业中。
结合太行山实际,刘孟军团队还探索出一整套适合太行山枣区特点的以强化领导和服务组织形式、有偿技术承包、大力培养乡土技术骨干和制定专项政策法规为主要内容的稳定高效推广体系,使有关技术在太行山区及全国类似枣区得到了大面积推广。
“现在,太行山集中产枣区的平均株产由2.5公斤左右提高到6公斤以上,无虫果率由不足60%提高到90%~95%以上,枣果加工率由不足10%提高到30%以上,枣树业产值占农业总收入中的百分率由不足20%提高到55%以上。”刘孟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述了这些数字。
而这些数字,也见证着刘孟军几十年的刻苦攀岩和艰辛汗水。近年来,刘孟军团队的科研成果使河北的太行山区枣产区累计创直接经济效益3亿多元,增加财政收入2000多万元。
《明升中国app报》 (2014-11-28 第5版 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