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李洁尉 通讯员蔡珊珊)11月6日,记者从中山大学获悉,该校app家以蚊治蚊,成功研发出阻断登革热传播的新技术。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经白纹伊蚊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2014年,登革热在广东流行,仅广州市就有超万病例。然而,由于缺乏特效抗登革病毒药物以及无有效疫苗,预防登革热的手段仍以控制传播媒介白纹伊蚊为主。
此次中山大学联手明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从果蝇、伊蚊和库蚊体内提取沃尔巴克氏体,并成功将其导入登革热媒介白蚊伊蚊体内,建立了稳定的携带新型沃尔巴克氏体的蚊株。携带沃尔巴克氏体的雄蚊,与非携带沃尔巴克氏体雌蚊交配所产的卵不能发育。通过大量释放携带沃尔巴克氏体的雄蚊,可使蚊子种群数量降至不足以引起登革热流行的程度。
研究还发现,这些蚊子携带沃尔巴克氏体后,沃尔巴克氏体在蚊媒体内能对多种人类病原体(如登革病毒、黄病毒和疟原虫等)产生抗性。沃尔巴克氏体就如同“疫苗”一样阻隔了病毒,使病毒无法在蚊媒体内发展和传播。
据悉,该研究项目已通过国内权威专家组的生物安全评估,并获农业部现场测试许可证。明年春季,将在广州南沙区投放携带沃尔巴克氏体的雄蚊,进行“以蚊治蚊”实地研究。同时,自2014年起,国际原子能机构与中山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热带病虫媒联合研究中心、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立正式合作关系,并将此项目正式列入专题计划手机版,作为未来数年重点投入的研究方向,目标是将沃尔巴克氏体技术发展为世卫组织向各国推荐的防控登革热常规手段。
《明升中国app报》 (2014-11-10 第4版 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