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升手机版(中国)

 
作者:温才妃 来源: 发布时间:2014/10/16 7:32:10
选择字号:
高校贫困生“发展”之困:难以甄别仅予资助

解决贫困生的个体需求,不能只是一股脑地给钱。图片来源:搜狐网

■本报记者 温才妃

人潮涌动中,高校贫困生的特征已经越来越模糊——他们衣着整洁、饮食无忧,甚至小部分人还用上了手机等电子产品,几乎很难第一眼就把他们与普通大学生区分开来。当然,他们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消失,只不过,如今的贫困生已不复当年吃不起饭、穿不暖衣的窘境,也不像一些媒体所报道的因学费上涨被迫弃学。

随着“奖、贷、助、补、减、勤”一系列资助政策的落实,国内高校“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上不起学或辍学”的目标基本上已经实现。贫困生可以在象牙塔里安心学习,不再为“温饱”发愁。

而让国家、高校牵挂了20多年的贫困生帮扶问题,是否就此圆满解决、皆大欢喜?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那么,对于当下及日后的贫困生资助,高校还应该作哪些思考呢?

资助现“贫富分化”

在湖北省某重点院校就读的小昕轻松拿到国家励志奖学金、学校奖学金、勤工助学岗位补贴,有时还能贴补家用。而在江西省某地方院校就读的妹妹,却只能拿学校的助学金、勤工俭学津贴,常常要靠姐姐接济。贫困生资助也会出现“贫富分化”,想起来不可思议,但却客观存在。

它的争议之一来自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的校际分配不均衡。相比较教育部直属的高校,地方院校、独立院校所占的名额偏少。以国家励志奖学金名额为例,福建某独立学院所获得的名额仅为总人数的3.3%,而重点院校通常能达到总人数的5%,甚至更高。而且,“近两年的国家奖学金、励志奖学金并没有随着学生人数增加而成比例增长。”福建省某独立学院学生工作部副主任苏童说。

对此,《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国家励志奖学金管理暂行办法》的解释是,中央高校国家励志奖学金名额由财政部等有关部门确定。地方高校国家励志奖学金的名额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财政部、教育部确定的总人数,以及高校数量、类别、办学层次、办学质量、在校本专科生人数和生源结构等因素确定;在分配国家励志奖学金名额时,对办学水平较高的高校予以适当倾斜。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学生处处长表示,如果重点院校与地方院校在贫困生比例相当的情况下,重点院校比地方院校分到更多的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名额,这可以视作是资源分配不公平。“只是这种不公平,早已被写在政策中,地方院校、独立学院只能被动接受、执行。”

争议之二来自高校对贫困生的资助标准各异。记者了解到,高校给予贫困生的资助并不与生均拨款直接挂钩,一类是大部分高校执行的标准,按照事业性收入的4%~6%或学费收入的20%,提取专项资助资金,选用哪一项标准,由高校自身决定;另一类是以清华为代表执行的标准,先确定当年用于贫困生资助的总金额,在国家固定投入、社会筹集资金之外,不足之数由学校兜底。由于资助标准的差异,体现在各高校贫困生所获得的资助上,会有一定的不同。

甄别贫困生不能仅靠程序

贫困生中最为人所诟病的是“伪贫困生”。他们并非家庭拮据、无力上学,甚至名牌衣饰、电子产品傍身,他们只是钻了国家贫苦生政策的空子,借此提高生活质量。那么,对于伪贫困生,高校又是如何处理的呢?

早在教育部颁布贫困生专项计划之前,清华就于2011年开展“自强计划”,派工作组实地考察、选定符合条件的贫困生,给予高考录取降30至60分录取的优惠。但毕竟这部分学生在高校贫困生总体中占少数,包括教育部的贫困生专项计划在内,高校都是采取高考的方式统一招收贫困生。这就意味着,贫困生甄别工作大多是在入校以后。

记者了解到,由于村委会、居委会出具的贫困证明容易造假,高校认定一名贫困生的资格,需要经过班级评议小组、学院认定小组、学校层面认定三道程序。但是,仅靠程序评定可能带来两个结果—— 一部分伪贫困生没有筛出来,一部分真正的贫困生没有纳进来。

“我们的资助要准确,必须给予确实应该资助的学生。”清华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副部长向辉说,由于有该目标存在,清华新生入校的一个月内,班主任、辅导员要与每位学生进行不少于半小时的“一对一”谈话,“主要是为了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以及考上清华受到社会奖励的情况”。谈话中,部分贫困生出于羞涩、自我保护心理未能流露的信息,清华会从系统中调出学生的就餐情况,与平均水平进行比对后加以认定。

如果说以上的措施还只是高校常见的做法或“规定动作”,那么,进一步把贫困生甄别工作落到实处的就是细致的调查。

多年来,清华坚持做贫苦生家访,由院系老师、辅导员、学生工作队伍组成家访团队,每年选取一两个省的贫困生家庭逐一走访。

浙江工业大学以电话、邮件10%抽查贫困生为主要方式。“我们给开出证明的村落、机关打电话核实情况,10%的抽查比例对伪贫困生申请也是一种威慑。”浙江工业大学学生处副处长周小斌说。

资助效率须关注

资助贫困生,甄别真伪是一大难题。但在周小斌看来,怎样提高款项的使用效率才是重点。“针对贫困生个体,有的贫困生需要钱,有的贫困生需要钱和精神支持;有的贫困生需要贷款,有的贫困生需要无偿资助。给予贫困生的资助是一套‘组合拳’,需要学校去判断以怎样的方式资助,贫困生才会满意。而这些需求贫困生不会轻易表达出来。”

周小斌举例说,一名学生表示不需要贷款,但评议的结果是“困难”,其潜台词是需要无偿资助;另一名学生表示要贷款,加上评议结果是“特别困难”,学校通过数据分析,能得出该学生最合适的受助方式是既要贷款又要无偿资助。“全校4700多名贫困生,贫困生的真实需求与校方能配备的资助,并不会轻易画等号。”

“我们在努力解决贫困生的个体需求,而不是一股脑地给钱,那样太简单化了。”周小斌说,照顾学生交纸质表格难为情的心理,贫困生的信息采集改在网上进行。今年浙工大的贫困生信息采集增加了“你当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是什么?”“最需要提升的技能是什么?”等问题,这为二级学院的活动设计提供了依据。

考虑到贫困生的自尊心,高校针对个体的工作从来都是默默开展。然而,在日常生活中,大多数高校并不会把贫困生单独划为一个群体。

“我们不可能让一个宿舍里全都是贫困生,‘抱团’会产生心理上的悲观、人际交往落后等不良的后果。”苏童说,尽管学校没有把贫困生单独列为一个群体,但在机会均等的条件下会特别关注贫困生成长,这种关注不仅包括物质给予,还有心理关怀。

在向辉看来,解决贫困生个体的心理问题最有效的方式依然是,通过周围同学、辅导员、学生工作队伍、班主任深入细致的谈话、观察、发现,及时做好思想工作,给予他们必要的帮助。

何时“默默”,何时“主动”,对于高校而言,也是一门学问。

贫困生的“发展”之困

如果把解决学费、生活费等资助称为“输血式”资助,那么,温饱过后,贫困生资助最应该考虑的又是什么呢?

“贫困生希望有更多的发展,比如参加社会实践、国际交流,学习一些收费性质的课程,然而,如今的政策尚无法解决贫困生的成长、素质拓展等问题。”向辉说。

周小斌对此表示赞同。他认为,像出国交换等活动,看似对所有人开放,但由于受到经济上的限制,往往会造成事实上的不公。“学校所能做的是,调动已有资源提高贫困生的综合素质。比如资助贫困生去重点大学,进行为期一个月或一个学期的学习、交流,尽量让看似表面公平的政策,追求实质上的公平。”

但是,贫困生需要更进一步的提升,不仅仅需要国家、学校支持。向辉表示,目前,国家在贫困生资助上投入巨大,要进一步解决贫困生的发展问题,不仅要看国家的财力,还应尽可能地呼吁社会各界关注。

相对于“985工程”院校,这一问题在独立学院显得更为紧迫。苏童表示,虽说有若干社会上的热心人士助学,但是独立学院受成立时间短、社会认可度不太高、校友资源有限等多重因素限制,注入贫困生资助的社会资金相对来说较少且不稳定。

而在周小斌看来,社会资金的注入同样存在“使用效率”的问题。他打了个比方,一家社会组织给予贫困生6000元的经济资助,并给每两个贫困生配备一名成长导师,帮助他们提高技能。“实际上,后一种资助帮助贫困生适应社会、提升自信心,比单纯的经济资助能够发挥更大的效应。”

政策大事记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形成了“奖、贷、助、补、减、勤”多元资助模式。

1986年,原国家教委和财政部开始在部分普通高等学校实行“奖学金制度”试点。

1987年7月,原国家教委和财政部发出通知,规定在1987年入学的本科普通高等院校的新生中全面实行奖学金制度。

1991年,普通高等学校开始实行研究生奖学金制度。

1995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对普通高等学校经济困难学生减免学杂费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对普通高校中部分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实行学费减免制度,尤其是要对其中的孤残学生、少数民族学生及烈士子女、优抚家庭子女等,实行减收或免收学费。

1999年,教育部成立了全国学生贷款管理中心(2006年更名为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负责落实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当年在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武汉、沈阳、西安、南京等八个城市进行了试点。从2000年9月1日起,全国范围内,所有普通高等学校均能申办国家助学贷款。

2000年,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规定各高校都必须建立“绿色通道”制度,即对被录取入学、经济困难的新生,一律先办理入学手续,然后再根据核实后的情况,分别采取不同的办法予以资助。

2007年,财政部、教育部制定了《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管理暂行办法》,明确了国家层面的三类奖助学金——高校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

2010年,教育部、财政部等部委出台四项资助政策——建立高校国家助学金资助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建立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国家资助制度。

2012年4月,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人社部、国务院扶贫办等5部门联合发出《关于实施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的通知》,国家首次实施定向录取计划,贫困地区学生一本率预计增长10%,共有297所高校承担专项计划招生任务,以本科一批院校为主。

2014年,国家通过继续扩大实施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实施农村学生单独招生、实施地方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专项计划等三项措施,进一步增加贫困地区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的规模。(原标题:“输血”之辨)

《明升中国app报》 (2014-10-16 第5版 大学周刊)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明升手机版(明升中国)观点。 
���� SSI �ļ�ʱ����
相关手机版 相关论文

图片手机版
>>更多
 
一周手机版排行 一周手机版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