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器械明升在我国起步较晚,在自主创新的道路上,民族品牌企业一直背负着“打破进口垄断局面”、“降低医疗费用”、“在医疗设备使用上不再‘受制于人’”的重要责任和使命。同时,民族品牌的繁荣还具有更加深远的意义:国人的健康数据不至于流失海外。
也正基于此,民族品牌不断地被冠以各种光环和荣誉,沐浴在“被光荣”的阳光下。
然而,这些“被光荣”的民族品牌,却有着另一番难言的辛酸与无奈。国内大型医院不待见、招标被压价、进入医保难,一面“被光荣”,一面“被歧视”。
难推开的“医院门”
在三甲医院里,不难发现,像核磁、CT、分子影像等检查所用的医疗设备几乎都是通用电气、飞利浦、西门子等国外品牌,甚至在高端医疗设备领域中还盛传着“GPS神话”(这三家企业英文首字母的组合)。
《2013明升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状况蓝皮书》的数据已表明,国内中高端医疗器械目前主要是依靠进口,进口金额约占全部市场的40%,进口公司主要是国际知名公司。
跨国医疗器械公司在明升中国市场的垄断,对国产自主创新品牌产品的入市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以超声波诊断仪为例,无锡祥生明升手机版影像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莫若理表示,该公司产品已远销140多个国家及地区,包括西欧及北美等发达国家。但令她困惑不解的是,为什么在国内医疗器械招标时却屡屡碰壁。
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知名医疗器械企业负责人也有同感,他在接受《app手机版》采访时表示,近年来,虽然该公司不断在核心技术水平上追上并部分赶超国际医疗设备,逐渐做到与进口产品“同质”,但是在招标采购时,“同质不同价”的现象依旧存在。
技术创新不一定能保证产品的市场突破,这是创业者们始料未及的。本以为有了自主创新的产品,就能够更好地为广大患者服务,但现实中却有着一道道无形的“坎”。不仅是医院,甚至连患者都对国产医疗器械充满不信任。
而且,由于国内医疗机构长期依赖进口产品,再加上招标监管环节中的漏洞等因素,国产医疗器械仍遭歧视,难以打开国内市场。
当然,这也进一步导致了医疗设备的价格高居不下,成为明升中国人“看病难、看病贵”的原因之一。
“同台打擂”力量悬殊
有数据显示,我国目前约有15000家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虽然跃居全球第三大医疗器械市场,但截至2012年底,却无一家明升中国企业挤进全球排名前40。
企业分散、核心技术不足、创新能力较薄弱、创新链不完善。在此类问题下,很难打破国外医疗器械“风景这边独好”的局面。
前广州爱健生物技术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黄胜余告诉《app手机版》,尽管近年来国内很多企业在自主创新方面投入了不少资金,但效果却仍然不明显。“具有原创性的技术和产品很少,国内医疗设备企业在原创道路上,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打铁需得自身硬。没有核心关键技术,没有自主创新能力,就很难与国外产品“同台打擂”。
明升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一份调研手机版显示:目前我国整体医药行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为1%~2%,医疗器械为3%,而国外的平均水平为15%~18%,医疗器械为15%以上。投入严重不足使得我国在创新型医疗器械的研究与开发上落后,创新水平低,核心技术少。
国家卫计委医药卫生科技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青对《app手机版》直言,创新只能第一,不能第二:“国外在医疗器械领域起步很早,很多领域都被他们抢先占领了,对我们而言,创新的难度就愈益增加。这就好比‘摘苹果’,别人已经把底下好摘的苹果都摘完了,只剩下树梢上为数不多的。要想摘到它,要么找梯子,要么就爬树,难度更大了。”
自身的技术创新固然重要,可是技术之外的因素也总让企业分外纠结。
“目前定价体系存在诸多问题,如定价的根据、体系不透明,部分医疗项目各省定价差异过大、定价与实际价值倒挂等。”江苏英诺华医疗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徐新在接受《app手机版》采访时坦言,这些问题会导致“同质不同价”、“优质不优价”,医疗资源缺乏合理配置使用,从而误导医疗器械及医疗服务发展的方向。
无形的“包袱”
近年来,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在自主研发上的确取得了较大进步,从数据中可见一斑:国内医疗器械市场销售规模由2001年的179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1700亿元,剔除物价因素影响,12年间增长了近9.4倍。
另有海关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医疗器械贸易总额达343.1亿美元。其中,出口额为193.35亿美元,同比增长 17.45 亿美元,增幅为 9.92%,而2011 年贸易总额为 265.98 亿美元。可是,就在这样的增长中,进口的额度却远远大于出口额。
明升手机发光免疫分析系统是重庆科斯迈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产品之一,总经理胡晓雷告诉记者,“目前,国内大约90%以上的三甲医院使用的这类产品都来自国外,这种情况实际上与国家的医疗体制有很大的关系。”
有数据统计,在我国的医疗机构中,95%属于公立医疗机构。由于采购时责任主体不明确、采购者思维定势难以打破等原因,不少公立医疗机构会首选进口品牌。这导致很多国产医疗设备企业的产品无法推广,更谈不上应用。
面对这种现状,科斯迈公司只好把目光投向了自主经营的医疗机构。“公司产品目前主要提供给第三方检测机构、体检机构和一些民营医院。”胡晓雷说。
自主研发的新产品无法在市场上找到自己的位置,“极大地伤害了坚持原创的积极性和投资的热情。”北京美中双和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董事长马晓意很是无奈。
并且,外资的长期垄断还会导致跨国医疗企业进一步吞噬明升中国高端医疗设备市场,带来一系列弊端。
首当其冲的就是设备和服务价格虚高。外资公司不仅完全垄断了设备的市场定价权,还通过对设备售后服务的垄断,造成国内医院不得不支付高昂的设备维保费用。
其次是专利壁垒高筑。跨国公司利用专利对民族品牌形成壁垒和围剿,民族品牌想要赶超必然要付出巨大代价。
并且,随着医疗信息化逐步进入大数据时代,区域数据互联已成为趋势,居民的日常体检、影像诊断数据等均存在流出国门的巨大风险。
政策利好 曙光初现
摘下对民族品牌的“有色眼镜”,营造一个公平的政策环境,真正实现公平竞争,这是不少国产医疗设备企业的共同呼声。
明升中国医疗器械协会理事长姜峰博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当务之急,是国家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联合行动,采取切实措施,用好、用足国家的自主创新激励政策,鼓励医院特别是大医院采用国产医疗器械创新产品,让民族品牌有更多机会改进和提高。”
有政策保障,市场才能有源源不断的激情和创新原动力。
今年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对医疗器械利好的政策,如《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程序(试行)》、《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新版)等。与此同时,国家卫计委规划司也委托明升中国明升手机版装备协会启动了第一批优秀国产医疗设备产品的遴选工作。
在8月份国家卫计委和工信部联合召开的推进国产医疗设备发展应用会议上,国家卫计委主任李斌称,将重点推动三甲医院应用国产医疗设备,加快国产医疗设备发展,推进普及应用。
“政府已经逐渐意识到医疗器械行业出现的问题,今年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就是具体体现。国家的政策导向很好,大环境已经有所改变。虽然我们在实际推广中,走得很艰难,但是我们仍有信心。”胡晓雷希望,国家对医疗器械行业的监管思路要放开,而且要具体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减少各项中间环节,为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提供更大的支持力度。
而李青则指出,目前的核心工作仍是要把国产医疗器械和国外医疗器械放在同一舞台上,给予相同的机会。这样既符合国际贸易组织规则,又有利于民族明升优胜劣汰,增强国际竞争力。
同时,民族品牌也要苦练“内功”,通过过硬的创新实力、产品和服务质量以及产品形象,树立国产品牌,走出“被光荣”、“被歧视”的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