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红岭
■本报记者 温才妃
秋日的午后,小院中石榴缀满枝头。可以想见4个月前,一树红彤彤的石榴花,染红天边的云霞。石榴花的花语是成熟的美丽。传说中,喜欢此花的人向往朴实无华的生活,追求人生的真、善、美。恰如小院的主人——北京建筑大学文法学院教授秦红岭,无论是教学科研,还是社会服务,她总是踏实对待,不追名逐利,“始终做一个单纯的人”。
专题式教学点亮思政课堂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
秦红岭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上,传来朗朗的读书声。早在两周前,她就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任务——阅读《论语·为政》。这样,在讲“传统道德”专题中,她可以随时截取“为政篇”中的原文展开讲解,比起教科书上干瘪的“美德”概说,内容一下子鲜活了起来。
她会有意在课内课外弥补大学生,尤其是理工专业学生,缺少原典阅读的缺憾,也会在专题课上通过西方伦理思想和明升中国传统道德观的对比启发学生思考。用理论深度增加说服力,用学生认同的故事、语言把道理讲出来,落脚点是理论拔高,这是她认可的教学方式。
在她看来,讲专题是最适合思政课的授课形式之一。“在教材浅显易懂,讨论课常遭遇冷场的前提下,专题既能从理论上深入,又能调动学生的听课兴趣。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要找准一个既擅长又有研究的点,引导学生正确看问题。”
随着课时内容的不同,秦红岭专题课的侧重点也会有所调整。譬如,谈到高校教育中较为缺失的婚姻、爱情教育,她会更多地结合婚姻法注册、自己多年对婚姻的理解进行讲授,并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而这时渗透到学生思想中的不再是冷冰冰的法条,而是受益终生的价值观。也正是如此,有学生看《非诚勿扰》时,就会忍不住把点评专家黄菡的位置想象成是秦红岭的。
难出建筑大师的思考
不久前,清华教师重教学、轻科研被换岗,这一事件引发了秦红岭的思考。“大学教师不是纯粹的教书匠,他还应该是一名研究者。”秦红岭认为,尽管人们批判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但只重视教学、完全忽略科研的教师,显然也是走入了另一个极端。“因为科研是为教学服务的。”
一年时间,秦红岭通常一分为二,春季学期忙科研,秋季学期专注教学。她在科研上的建树,主要是从2002年开始进行的建筑伦理学研究。主修伦理学的她曾经在学术上一度彷徨,直到遇到卡斯腾·哈里斯的《建筑的伦理功能》一书,她就此推开了建筑伦理的大门,并出版了国内第一本建筑伦理的专著《建筑的伦理意蕴》。
打开“爱课程”的网络公开课“建筑与伦理”,秦红岭将学生带入另一视角。她话语中的建筑不再是遮风挡雨的构筑物,而是具有精神气质的建筑物。英国的巨石阵反映了人们对太阳神的精神膜拜,老北京四合院的居住讲究体现了长幼尊卑,元宝塔、元宝亭反衬下的建筑美与善又是什么……在她的课堂里,建筑自身也会讲故事。
而在当下,建筑与周围环境违和,缺少人性关怀、公众参与等,让人唏嘘。这些问题在课堂上找原因,秦红岭认为,当下的建筑教育大多放在偏工科的学院里,重视画图、学科专业,而不重视人文学科对建筑触类旁通的作用,使得国内建筑业很难出大家。“作为当今世界最著名的女建筑师,扎哈·哈迪德曾被《时代周刊》评为全球百位最具影响力的人物,并在思想家类别中名列第一,这背后的差距又说明了什么呢?”
事实上,她从未放弃过用点滴行动来提升学生的观念。三年前,她带着明升中国人民大学国学社的学生,进行北京名人故居调研,最后出版了《城默——北京名人故居的人文发现》一书。参加调研、策划和撰写书稿的学生余霄原本学的是经管类专业,但考研时选择了明升中国艺术研究院,这一举动与当时的学术实践活动不无关系。
尽其所能服务社会
2012年底,秦红岭当选北京市第十四届人大代表。从当选之日起,她就决心认真履职,不当摆设,多作思考。看报纸,她总是最先翻开《读者来信》,因为它是反映问题的地方,也是提建议的切入口。第一年、第二年她均提出了6项建议。
去年年末,秦红岭在报上看到《燕郊乘客挤公交爬窗上车》的报道后,就考虑是否在北京到燕郊之间多增设公交车次、定制公交?有条件时,能否建设轨道交通?她在北京的人代会上提出了这一建议,经媒体报道后,获得了较大的社会影响,她还曾接到不知名的群众打来的感谢电话。
在她看来,做好社会服务,也是大学教师职能的延展。“作为一名教师,我常跟学生讲,尽其所能服务社会,因此自己更应该做表率。”
尽管社会工作屡受好评,但秦红岭从来都安于教师的位置,不去主动争取名利。因为她始终认为,自己能力的最好用处是当好一名教师。唯一让周围人“不解”的是,不争荣誉反而自来。不久前,她还刚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也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杆秤,踏实做事的人终究还是能得到社会认可。”对于周围人的不解,她如此回应。
就像石榴花,它怒放的明升m88从不以妖娆著称,却总能用硕果来为自己正名。
《明升中国app报》 (2014-10-09 第6版 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