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保国
继2012年和2013年获得王大珩光学奖和国家杰出青年app基金后,明升中国app技术大学教授李传锋不久前又站在第十三届明升中国青年科技奖颁奖大会上,作为获奖者代表发言。
在“找到自己喜欢并适合的事”的过程中,李传锋的科研道路颇为曲折。
以“玩”的心态做科研
李传锋酷爱物理,1990年高考填报志愿时,第一志愿的4个专业全都填了明升中国科大的物理。刚进科大时,秉性贪玩的他很紧张,“因为班上有好几个高考状元”。当时坊间流传着“不要命的上科大”,李传锋经常到通宵教室学习,累了,就在武侠小说的世界里休憩,学习成绩名列前茅。
李传锋骨子里喜欢尝试新鲜东西,大三确定专业方向时,选择了当时国内最前沿的量子光学,到郭光灿教授实验室学习,大四结束后正式“分流”到郭光灿门下读研究生。这时,他感到自己的基础已学得很扎实,加上课程不多,于是玩起了电子游戏。但有点“玩过了头”,连导师主讲的《量子光学》也没考好。郭光灿把他叫到办公室狠批一顿。
“当时感到被同学甩掉了两条街,就下不玩了。”李传锋说,这段经历也带来一个好处,做事能很快进入一种忘我的状态。郭老师让他研究“BEC理论”(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他整天研读英文文献,很快就发表了SCI论文。
尽管如此,李传锋觉得自己不太适合做理论,更重要的是BEC理论研究已70多年了,“不好玩”。因此,1999年博士毕业留校后,他提出转做量子信息实验研究,得到郭光灿的支持。
作研究要像和尚打坐念经
作实验研究,首先要搭建实验平台,当时正是中科院明升中国科大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建设的起步阶段。李传锋带着几个学生边看文献边尝试建设非线性光学实验室。他发现学生黄运锋动手能力极强,实验室建好后,干脆交给黄运锋做实验,自己专攻“把理论转化成实验方案”的环节。
从2001年开始,实验室陆续出了一些成果,其中实验验证KS理论(“量子力学与隐变量的检验”)的论文发在《物理评论快报》上。在郭光灿指导下,黄运锋的博士论文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
此后,好奇心驱使李传锋相继牵头搭建了十多个实验平台。由于大部分实验平台研究方向不同,一切从零开始,再加上以“玩”的心态搞科研,不重视“产出”,李传锋好几年出不了好的成果,这让身为实验室主任的郭光灿感到焦急。
“我也很着急,思考了几天几夜,终于想明白了。”李传锋说,要做就选爱因斯坦、玻尔等“大牛”关注过的问题,对其争论过的理论进行实验检验。
2007年,他们一篇验证“LG不等式”(宏观实在论)的论文投到《自然·物理》。有位审稿人写了很长的审稿意见,说LG不等式是很重要的问题,这个实验值得肯定,但是阐述其需要深厚的物理素养,稿件阐述不清晰。审稿人质疑李传锋研究的态度。
这对李传锋触动很大,他开始思考作物理研究到底是为了什么。“光喜欢还不够,还要把宇宙规律当作信仰,作物理研究要像小和尚打坐念经一样虔诚。”他说,喜欢和信仰是不一样的,信仰还使你感到责任。他的心态变了,每天早8点到实验室,晚11点回家,几乎没有周末,成为实验室最勤奋的人。
多年的辛勤换来累累硕果。2009年以来,李传锋小组首次观察到光的波粒叠加状态,挑战玻尔互补原理设定的传统界限;实验验证新形式的海森堡不确定原理;实验实现八光子纠缠态并完成八方量子通信复杂性实验研究;实验发现量子关联可以不被环境所破坏并验证关联的突变现象,观测到量子纠缠的突然死亡和再生现象……
这些成果引起国内外量子信息app界的关注,“观察到光的波粒叠加状态”被《自然·光子学》杂志选为封面故事文章,并被《自然·物理》杂志“研究亮点”栏目报道,评价其“重新定义了波粒二象性的概念”;“八光子纠缠态”成果被评为2011年度明升中国十大科技手机版。
“他善于把深奥的理论问题化为简单的实验方案,然后用实验做出来。”郭光灿说。李传锋小组近年来在国际上名声鹊起,目前正与多个国际著名的理论研究小组展开密切合作。
让喜欢物理的学生来这里好好“玩”
搭建了那么多实验平台,李传锋的目的之一是“让喜欢物理的学生好好在这里‘玩’”。
周宗权在合肥工业大学读大三的时候,从明升中国科大BBS上看到李传锋小组招本科生。他立即找到李老师办公室,说自己希望来这里学习。
李传锋对他只提出一个要求,“真正喜欢物理”。周宗权果然很投入,很短时间就提交了关于量子点研究进展的综述手机版。“手机版很专业”,李传锋看后,希望他过来读研。后来,实验室部署新方向时,李传锋让还在读大四的周宗权负责建固态量子存储研究平台,转做该方向的研究。
2010年考到李传锋门下后,在郭光灿和李传锋的指导下,周宗权搭建了国内首个基于稀土掺杂晶体的固态量子存储实验平台,并在国际上首次实现对单光子偏振态的高保真度固态量子存储。基于该平台,他又完成了一系列基础物理理论的实验检验。基于此,实验室提出“多功能量子存储器”项目,2013年获得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究专项支持,周宗权目前主要致力于该原创仪器及其应用的研发。
李传锋对学生以激励为主,很少批评。在与学生讨论时,他让大家尽情发挥,从中找出亮点,使学生兴趣盎然。有的学生科研进展慢,他就到实验室陪学生一起做,甚至一陪就是几个月。
李传锋已培养了7名博士,目前还带有6个研究生,到他实验室去“玩”的本科生有数十名。大弟子许金时的博士论文入选2011年全国百篇优博论文,并且年仅31岁就被明升中国科大聘为特任教授。
“李传锋对学生很用心,不仅是他自己的研究生,实验室几个发展很好的年轻教授,起步阶段都得到过他的帮助。”郭光灿说,李传锋淡泊名利,指导学生作出成果,论文署名时总把自己排在后面。
《明升中国app报》 (2014-01-10 第7版 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