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龙”号在下潜时拍摄的粉色海参。新华社发
“蛟龙”号带回一块长有珊瑚的岩石样品。记者 付毅飞摄
继8月12日完成第65次下潜后,“蛟龙”号今天紧接着实施了第66次下潜,进行了海底“登山”。它在我国多金属结核勘探合同区内的魏源海山斜坡上攀爬了2公里左右,爬升高度超过500米,沿途进行了生物和环境综合观测。app家王春生再次参加下潜任务,兴致高涨,全程只吃了一个苹果。
本次下潜,“蛟龙”号取得了4只海绵、1只珊瑚、12块海山岩石、4管柱状沉积物,观测到3种鱼类、5种海参,以及海星、铠甲虾、海百合、海绵和巨型原生单细胞动物、被囊类生物等共20多种巨型底栖生物,拍摄了一些高质量的照片资料。
王春生表示,通过此次下潜,发现魏源海山山麓底栖生物丰度很低,与此前认识有所不同。与前几次潜入的多金属结核详勘区相比,魏源海山区的生物种类很相似,只是数量有所不及。他认为这是个好消息,意味着将来的开采不会对海底生物造成毁灭性损害,至少它们可以在魏源海山建立新的家园。
此外,两个区域的生物优势种类也不同,海山区的优势物种为固着海绵,深色海参次之,详勘区的优势物种则为白色透明海参。
潜航员傅文韬还抓到一只紫海参,可它后来跑掉了,临走前往采集箱里吐了一截肠子。“蛟龙”返回后,这段肠子大受生物学家青睐,他们拿出全套解剖工具,打算对其进行详尽剖析,有人想研究其中的微生物,有人想取样做DNA研究。
地质学家也没闲着。董彦辉拿着锤子,奋力砸开了一块鹅蛋大小的玄武岩样品。该样品内部有许多气孔,以及由盐酸盐、石英或硅质填入气孔而形成的“杏仁”。董彦辉介绍,通过对玄武岩的分析,可以推断出海山形成的时代,根据其明升手机成分,也能了解到地幔的状态,以及该地区地壳构造演化过程。“这块样品不新鲜,有几块还可以。”他看着样品篮叹了口气,“新鲜的玄武岩是世界上最难砸的东西。”
现场指挥部初步决定,将于14日在国际海底管理局环境特别受关注区进行第67次下潜。各国进行金属结核勘探时,国际海底管理局为监督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破坏,划出了9块区域作为环境特别受关注区,每块区域内的核心保护面积为4万平方公里。(原标题:《“蛟龙”深海“登山”)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