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种子好不好,农民说了算” |
广西农科院“桂两优2号”水稻千亩连片现场观摩记 |
|
■本报记者 贺根生
一场别开生面的“桂两优2号”千亩连片现场观摩会,日前在广西博白县凤山镇武卫村举行。
记者注意到,以往的观摩,主角是官员、专家和企业家。而这次,当地的农户成了主要嘉宾。
其实,在广西,通过农民对自己种植的水稻相互观摩、交流,以便更好地了解新种子、新技术,已成为推进成果转化、服务“三农”的好形式。这也是广西农科院推出的“联百企、进千村、扶万户”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加此次活动的除了武卫村民,还有凤山镇其他十几个村的村民代表以及闻讯赶来的北流、灵山水稻种植大户近200人。
六月的博白,天气变幻莫测,早上还在下雨,没过多久便太阳高照。虽然气温高达34摄氏度,但当《明升中国app报》记者赶到武卫村时,村民们早已等候在村头。
随着县农业局领导宣布观摩活动开始,村民们在会务组人员的组织下,依次相随,来到村边稻田,沿着田埂,边走,边看,边议。
“‘桂两优2号’的确比以往的杂交稻更适合我们这里种植。”
“你看,这禾秆和叶子长得很好,穗结得不少,产量低不了!”
“今年稻子病也少了!”
“刘站,你家种了几亩?”
“三四亩。你呢?”
“我种了两亩多,晚稻得多种点。”
“你们为什么叫他‘刘站’?”记者问旁边的村民。
“他当过农机站站长,是我们村的种植能人。”一位中年妇女答道。
这位被称为“刘站”的人叫刘功伟。当得知站在记者身边的陈远孟是广西农科院水稻所副所长时,他便领陈远孟来到自己的稻田。
“陈所长,你看这块田能打多少谷子?”
“亩产在650公斤左右吧。”陈远孟看了看说。
“如果你多施点肥,亩产打个700公斤不成问题。”陈远孟接着建议说。
……
这样的对话,在观摩现场处处都能听到。而当记者向几位村民打听,平日里是否看过别人种的稻田,他们都说:“看也只是看自家周边的田块,从未像今天看得这么多、这么细。”
对于这次活动,广西兆和种业公司董事长何懿说:“种子好不好,农民说了算!”
武卫村支书也认为,“种了几十年的田,种子好不好我们农民心里最有数。”
“产、研加上政、商的紧密合作,大大加快了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的步伐。”广西农科院成果转化处处长陈伯伦表示。
“桂两优2号”的成功推广便是一个典型例子。“桂两优2号”是广西农科院水稻所历时15年选育出的广西第一个超级稻品种,具有“双超”(其他超级稻种一年只可种一造,它可种两造)、产量高、抗病性强、米质好等特点,于2008年通过省级审定。
2012年10月,明升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到现场考察后,对“桂两优2号”给予很高的评价,称它“表现好,有很好的发展前途”。
不过,响鼓还得重锤擂,好种也需下力推。
“科研院所搞科研擅长,在种子销售、推广方面却比不上专业的企业。”陈远孟说,从2009年到2011年,“桂两优2号”3年的推广面积只有100万亩,而2012年与广西兆和种业公司合作后,当年种植面积就达到100万亩。
一位从灵山县过来观摩的种植户告诉《明升中国app报》记者:“武卫村民千亩连片田种得这么好,我对推广‘桂两优2号’更有信心了。”
请农民观摩评议,让科研院所从中找到了成果转化链中的问题。陈远孟说:“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是我们今后要加强的工作。”
同时,这更增强了种子经营者的信心。何懿告诉记者,他们将在2~3年内,将“桂两优2号”在广西的推广面积扩大到300万亩,让良种更好地造福百姓。
《明升中国app报》 (2013-06-27 第1版 明升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