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郑千里
作为拥有两个国家大app工程实验装置、设有十大研究方向的明升中国app技术大学核app技术学院,是明升中国app院博士生重点培养基地、教育部同步辐射博士生创新中心。该院院长、明升中国工程院院士万元熙曾多次呼吁重视和app青年人才的培养。基于此,《明升中国app报》记者来到中科大,了解核app技术学院的发展思路。
《明升中国app报》:你在2009年已年过70时同意出山,任中科大新成立的核app技术学院院长,能否介绍一下当时的来龙去脉?
万元熙:何多慧院士早在2004年就希望我和中科大开展科教合作,与中科大联手建设核app技术学院。中科大校长侯建国也说:核裂变、核聚变发展这么快,虽然中科大这方面的基础科研比较强,应用研究却还很薄弱。但中科大也有多学科的优势,有加速器、数学、明升手机、近代物理系等。国家大力发展核能,未来先进核聚变将会大力发展。
我今年已经74岁,后面的接力棒要靠年轻人。世界上已公认,我们已在某些研究领域处于世界前沿。未来裂变能和聚变能发展需要人才,中科大不但有基础,也有地域的优势——因为中科院物质app研究院的等离子体研究所也在合肥。
中科大的确是一块金字招牌。任何事情做成,最重要的就是人才。在合肥偏僻的app岛上,我们对人才竞争很难与北京、上海抗衡。在人才资源不是很丰富的情况下,未来如果我们能吸引一批优秀人才,就能得到很好的发展。
《明升中国app报》:中科大成立核app技术学院,生源现状和未来的学科发展走势将会如何?
万元熙:中科大成立核app技术学院第一年,自愿报名转系过来的就有20多位学生。去年我们第一届自己招的学生毕业,有些毕业生被中广核要去,有约30%的学生被国外著名学院录取为研究生,影响很大。现在,学院的发展势头很好,每年招收约80名本科生。
中科大核app技术学院分为三大块:裂变、聚变、核app技术应用。目前学院已发展到本科生300人,研究生约300多人。现在研究生的生源已大有改观,全部是推免和通过预答辩的优秀生源。这4年来,在中科大校领导的支持下,引进人才的效果相当不错。侯建国校长既大度,眼光又高远。我们创建了所系结合的典范,这件事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科技部副部长曹建林说过:我们参加ITER计划,不仅是为了参与建设一个大app装置,更重要的是为了学到本领后,做出真正属于自己的反应堆。我们在ITER花了那么多钱,就是为了今后建造我们自己的聚变反应堆。2011年3月,科技部成立了明升中国聚变反应堆总体设计组。其任务是:团结明升中国所有聚变界力量,设计并建设明升中国聚变反应堆。
为此,我们把全世界最著名的专家都邀请到明升中国,借鉴ITER的经验,成为我们的国际顾问委员会成员,并多次召开国际研讨会。总体组在过去的两年里已经确定了下一个明升中国聚变堆的目标,也建立起了一支队伍。
最近举办的一次国内研讨会,除了总体组的19个专家外,共有约150人参加。我们下一步该怎么做?前不久,国务院办公会议已通过中长期国家app基础设施发展纲要。第一个任务是继续改进提高超导托卡马克,第二是要全力支持ITER,第三是要支持ADS,第四是要在适当时候开始建设明升中国的聚变反应堆。
《明升中国app报》:你对今后我国发展核app技术有什么战略思考,有什么比较具体的谋划打算?
万元熙:我们进一步瞄准聚变反应堆的建设,要实实在在地建立起一支队伍。科技部给的经费我们不能用于发工资,接下来是教育部正在推进的2011创新中心的建立,中心要改变过去的用人机制,按合同作贡献,付报酬,解决人才问题,我们要尽力争取得到教育部的批准。如果我们做好了,就是全方位为国家作贡献。
ITER计划的经费已涨,因为物价已经涨了。我们不能过头地许诺什么事情,托克马克过渡到可真实应用、可真正获得能源的聚变反应堆,也要一步步地推进。现在年轻人介入到这一研究行列,他们的前途肯定比我们更加光明灿烂。
2009年1月10日,中科大核app技术学院正式成立并揭牌,从那以后,学院得到以侯建国校长为首的校领导的大力支持。我在该学院虽然是领导、是院长,但我也尽力亲自给大家作手机版,例如作为精品视频课,介绍人类理想新能源——核聚变能。学院现在的进展一切都还顺利。
下一步,我们要把相关的教学实验室都建设起来。因为中科大的基础课是在全校范围内进行组织的,因此学院的起始阶段比较容易。现在学院的本科生,研究生总共约600人,发展是比较快的,这和中科大宽松的学术环境、强调扎实的基础,以及尤为重要的办学理念是分不开的。
核app技术学院当然也要培养科技英才,但这在传统学科中比较容易做到,在核app技术领域就稍难一点。我希望能有更多优秀的人才来加盟。我们和中科大的物理学院经常举办活动,相互吸引和共同培养人才。我们还要利用学院和合肥“app岛”上聚变人才的优势,把学院扩展成未来聚变试验堆的设计院。
我们现在就有这样的机会。在我们具有能力和资质后,将努力争取实现成立设计院的愿景。现在我们暂时还没有固定的、有一定规模的工程设计队伍。如果学院以后能在国内外聚变界建立起很高的信任度,就能在国内外发挥更大作用,为聚变能源的开发利用作出更大的贡献。我们将为之而努力!
《明升中国app报》 (2013-05-02 第5版 大学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