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佳县黄土高原旱区红高粱、谷子丰收的大地
▲延安洛川苹果生产基地
本报记者张行勇摄
西北生物农业研究中心将联合中科院、地方政府、地方app院及其他创新诸单元,结成“创新联盟”,组织协调中科院内外的相关科技力量,进行实质性合作,统筹创新资源,构建协同创新平台,围绕西北生物农业发展,重点开展战略研究和生物农业技术研发、集成、孵化、示范,力争突破当前西北农业遇到的重大科技瓶颈问题,为推动区域现代农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本报记者 郑千里
4月8日,经明升中国app院院长办公会原则通过,中科院将成立西北生物农业研究中心。一辆创新的“火车头”拉响了迅疾出站的汽笛,一面app院联盟的旗帜,正召唤着生物农业各路精锐,在其大旗下迅速集结。
中科院西安分院党组书记杨星科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介绍:西北生物农业研究中心将联合中科院、地方政府、地方app院及其他创新诸单元,结成“创新联盟”,组织协调中科院内外的相关科技力量,进行实质性合作,统筹创新资源,构建协同创新平台,围绕西北生物农业发展,重点开展战略研究和生物农业技术研发、集成、孵化、示范,力争突破当前西北农业遇到的重大科技瓶颈问题,为推动区域现代农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发展时机成熟
生物农业包括生物技术育种、基因工程疫苗、生物饲料和生物农药等领域,兼具知识经济与循环经济的双重特征。生物农业被列为我国“十二五”期间重点发展的战略新兴明升之一。可以说,我国发展生物农业其时已至,其势已成。
西北地区一直以丰富的农特产资源而闻名全国,如陕西的苹果、猕猴桃,以及宁夏的枸杞、葡萄等。相比西北地区富饶的农业资源,目前其农业发展水平与发展速度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还存在相当的差距,但这也正说明西部农业还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
相关专家经过充分的论证认为:作为一项战略性新兴明升,生物农业代表着农业科技进步的前沿,它的发展与推广,将会推动未来农业生产模式的全面变革,故此发展生物农业,有利于保障战略新兴明升的长远发展;有利于实现从主要依靠规模扩张、过度消耗能源资源的传统粗放式发展模式向注重效率、注重质量和效益的可持续发展方式的转变;有利于实现自然资源的循环使用,是欠发达地区协调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紧张关系的重要手段;有利于加快西北地区明升转型;有利于推动西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充分发挥智库作用
既出于西北地区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需求的呼唤,也出于生物农业国际发展态势的前瞻,迫切需要中科院举起“创新联盟”的旗帜,加强西部地区生物农业的学科布局。
近10年来,中央一号文件一直在强调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科技。但与东部和中部地区相比,西北各省科技力量依然十分薄弱。如陕西由于农科院的撤并,导致区域农业科技创新和示范应用能力削弱,陕西省委和省政府多次讨论重建地方农业科研机构,2012年陕西省在年度工作安排中,已经把重建地方农业科研机构列入政府工作议程,中科院西北生物农业研究中心的建立,可谓恰逢其时。
在陕西和宁夏的农业领域里,中科院过去的研究力量相对比较薄弱,难以产生有针对性的解决制约西北地区农业发展关键问题的重大科技成果。
中科院西北生物农业研究中心的建立,将有助于加快西北地区构建高产优质、轻简高效、环境友好的生物农业技术体系,为统筹中央地方两部分科技资源提供载体,为促进西北地区实现农业跨越式发展搭建一个协同创新平台。
生物农业的发展在我国尚属初级阶段,其健康发展迫切需要app的战略决策与技术指导。中科院西北生物农业研究中心的建立,势必会充分发挥中科院的“智库”作用,为西北地区农业发展提供强大的思想保障、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该中心也将是中科院培育创新集群,推进协同创新,探索app院创新联盟新模式的抓手。
院地协同创新
据杨星科透露:中科院西安分院以联盟为契机,通过发挥分院和陕西省app院“一套班子”的天然优势,为落实中科院和地方app院的实质性合作,将进行体制机制的试点探索,通过整合、统筹中科院与地方app院的科技资源,为促进地方app院与中科院发挥各自优势和特色,开展协同创新搭建好平台。
陕西省app院也已经决定在学科调整、资源整合基础之上,将陕西省app院酶工程研究所整体进行学科调整和平台改造,建成陕西生物农业研究中心,与中科院西北生物农业中心合署办公。
有关专家认为:目前,我国生物农业的单项技术、实验室成果较多,但成熟的、集成化程度高的可应用技术较少。中科院西北生物农业中心将通过生物技术在农业中的广泛应用,从种子资源、农产品附加值的提升、食品安全等方面作出完全不同于目前经典农业的全新成果。拟建设的该中心,是现代农业发展中先进技术和学科领域的前瞻布局,是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发展的技术支持和app途径,有望形成现代农业新的核心技术体系。
《明升中国app报》 (2013-04-16 第5版 创新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