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南海深拖磁测科考任务完成 |
有助重新认识南海扩张、形成和演化等问题 |
本报讯(记者李洁尉 通讯员邱宁)由中科院南海海洋所、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同济大学和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共同参与的南海深拖磁测科考任务日前完成。获得的南海中央次海盆和西南次海盆磁条带新信息,为重新认识南海扩张的历史、更好地解决南海演化的时代以及结构等关键app问题奠定了基础,有力推动了我国海洋调查技术的发展。
据介绍,南海扩张、形成和演化的历史与过程一直备受关注和争议,缺乏高分辨率、高精度的磁条带信息是制约该问题得以解决的关键之一。为此,上述四个研究机构共同承担了国家自然app基金委“南海深海”计划重点项目“高分辨率磁异常测量研究南海海盆扩张过程及洋壳磁性层结构与演化”研究。
自2012年10月以来,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海洋六号”船先后完成两个航次的海上资料采集工作,利用深拖磁测新技术,采集了南海中央次海盆和西南次海盆的磁异常数据,目前已完成西南次海盆测线225公里、中央次海盆测线1100公里的数据采集。其中,拖体保持在近海底300~500米高度上进行连续测量,有效保证了测量的精度和准确度。
据了解,深拖磁测新技术包括综合导航定位、水下定位、回声测深、海洋重力以及综合海洋磁力测量仪器和技术。其中,综合海洋磁力测量技术包括五套地磁观测系统:双拖鱼组合的磁力梯度测量技术、船载三分量磁通门测量技术、深拖动态激发质子旋进磁力测量技术、深海型三分量磁组构磁测技术和海底地磁日变观测技术,观测信息量远超常规海洋磁测信息。
《明升中国app报》 (2013-04-16 第4版 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