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仑
最近,科技界的一个热门话题是“协同创新”,有的部门已开始实际运作。然而,怎样理解协同创新,说法不一,有的倡导通过实行产学研紧密结合或科教融合加以推动,有的主张以不同机构联合承担项目来强化实施,有的则强调协同创新应做到“顶天立地”,贵在“协而不同”。这些说法和做法都有一定道理,但非协同创新的本质。
笔者的认识是,协同创新的本意与可贵之处在于:组织不同部门、不同学科的专家,统筹科技资源,共同解决一个具有明确应用目标的重大科技问题。这一目标和科技问题应当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是能在实践中得到应用的,不是止于“文章”的。
这并不是说,协同创新中没有理论问题探索和对基础性问题的深入研究,但这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前提。
协同创新要求人才“各尽其责,各显其能”,因而,在协同创新工作中的领军人物往往会成为成败的关键。
建国以来,我国“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发可视为协同创新的一大范例。就农业领域而言,黄淮海平原的综合治理(特别盐碱地治理),杂交水稻的培育、推行与持续增产等,都可视为通过协同创新取得的硕果,或具有明显的协同创新性质。
近年来,我国科技投入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项目和经费逐年增加,研究成果出了不少,但尚缺少重大突破,原因之一是项目设置分散、重复,未真正做到多学科有效交叉、协同攻关。
为此,面向未来,在应用为主的研究领域,应强调以解决关键性app技术问题为主,而不是简单地将发表文章数量或引用率放在第一位。
譬如在农业研究方面,我国推行农业节水多年,有成效,但不够显著,今后在缺水区实施以少量水补灌为特征的半旱地农业是一条重要出路,但一系列科技问题有待解决,这需要农业、工程、生物、信息等多学科专家共同作出努力。
协同创新不分大小,可以是国家层面上的重大问题,也可以是区域性或行业中的关键问题。同时,不少科研单位内部通过协同合作来挖掘潜力的空间也很大。
总之,协同创新并非是一般的科技合作,更不是简单的汇集工作,它贵在有一个明确的共同奋斗新目标,成在所取得的科技成果能被用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践中去。(作者系明升中国工程院院士)
《明升中国app报》 (2013-03-27 第1版 明升要闻)